福建高考早知道
当前位置:福建高考早知道>院校直通车 >招生公告

国家级一流!报西南政法大学的理由+5!

时间:2022-06-28 10:25:35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高考早知道

听说西南政法大学新增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官宣。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会计学、工商管理、审计学、传播学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我校知识产权、会计学、工商管理、审计学、传播学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中,2019-2021年度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超过82%的招生专业入选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一流!报西南政法大学的理由+5!


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简介


知识产权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设置于2012年。为适应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人才需求,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主线,依托“复合型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教委)、重庆市首批版权基地(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极具社会影响力和专业辨识度的教研育人平台,立足于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



会计学



西南政法大学会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1995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办学积累,已形成成熟的培养理念和完善的培养体系。专业依托学校法学和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已发展为凸显法务会计和注册会计师(CPA)特色的本科专业,培养兼具会计学和法学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旨在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务实创新能力。毕业学生始终具有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等特征,社会声誉有口皆碑。 




工商管理


西南政法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设置于2000年,经过二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成为重庆市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务实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结合我校的法学优势,注重对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形成了法商融合的专业特色。本专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学生质量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审计学


 西南政法大学审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11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形成“法审融合”的培养特色。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审计人才为目标,结合我校法学优势专业学科,围绕“监察审计”“公司合规”打造特色发展方向,已为我国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和输送了500余名合格的审计专业人才,专业特色和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传播学


西南政法大学传播学专业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9年获批第二批重庆市市级一流本科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双万计划”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与其他专业联合获评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舆情传播与风险管理特色专业群、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群。2005年传播学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新闻传播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新闻传播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主要培养研究分析能力强,熟悉媒介市场运作,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既懂传播又懂法律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传播人才。



2019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旨在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以“双万计划”为抓手,落实“以本为本”,把一流本科专业置于优先建设地位。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狠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教学主阵地,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9年以来学校印发《西南政法大学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动方案》《西南政法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西南政法大学关于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西南政法大学新文科建设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优化专业布局,建设新文科、新工科专业集群,完善一流专业建设机制,形成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的新生态。

学校将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不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做好三批次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坚持“四个面向”,做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探索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牵引,推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探索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