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曹建猷教授等于1952年创办,前身是我国第一个“电气运输”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连续3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面向轨道交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电气工程复合型卓越人才与创新人才,支撑学校“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
本专业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培养了轨道交通电气化领域2万余名英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电气工程复合型卓越人才与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学”为中心的“五新”育人体系,提出并探索“五链条、四要素、双循环”科教产教联动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校企双向协同”的课程评价新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新体系。
图1 以“学”为中心,科教产教双轮驱动的“五新”育人体系
01
以党建带思政,建立“思政教育引领,校企同频共振”的轨道交通特色思政教育新格局。
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电力工程系教工支部获评全国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在国家教学名师带领下,近30位教师联合企业,通过“到企授课、引企入校”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中《供电系统(含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含实验)》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工学》、《自动控制原理(含实验)》、《高电压技术(含实验)》等4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电气类基础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挖掘与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科研团队对创新型工程人才德育培养模式的探索”等3项思政课题入选学校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项目。
02
整合企业、教学和科技资源,推进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实施。
与中车株洲所联合、深度合作,成功开办“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应用”新工科专业,为国家培养“高、精、尖、急、缺”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急缺人才,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国家铁路局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而打造的31部高铁工程学各专业教材中,轨道交通电气化领域的全部三本教材《高速列车电力牵引传动与控制》、《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和《高速磁浮铁路技术》均由本专业教授负责编写,核心内容均源于科研成果。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成功入选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图2 部分高质量专业教材
03
基于“互联网+”信息空间,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虚仿实验中心和虚仿项目等一批“虚实结合”教学资源。
获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自2016年以来,“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等4门线上课程选课人数近10万人。建成虚仿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2个、校级10个,为学生开展层次化、模块化、递进式的实验内容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高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图3 高铁供电综合监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04
以质量提升为根本,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质量标准和到企办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依托MOOC、SPOC课程建设,制定了混合课程通用质量标准,并编制了具体质量评价文件。通过MOOC+SPOC+慕课堂方式,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度。完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
图4 到企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05
通过高水平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近5年来,学生科创竞赛参与率超过99%。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41人次、省级奖励438人次。
图5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部分成果
作为教育部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电气与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西部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充分发挥专业建设示范引领作用。一流专业建设成果已经在全国原铁路行业院校、西部同类高校和其他兄弟院校中推荐和采用,应用与推广成效显著。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满意度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评价高,高度认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图6 一流专业建设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