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河西学院-高校直通车

已有 71834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河西学院

学校概况

河西学院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范围内唯一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河西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设立的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张掖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9月,张掖农校、张掖职业中专先后并入;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河西学院。
学校校园土地面积1002亩,实验农场面积1706亩;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6 亿元,仪器设备总值6464.66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02044册,电子图书688948册。学校办有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河西学院学报》。
在54年的办学历程中,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克服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人才难留、经费短缺等诸多困难,发扬“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奋斗作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改善办学育人条件,已建成具有千亩校园、万人规模、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地方本科院校。
学校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加强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注重把长期形成的重视基础、为人师表的师范教育文化和强调实践、脚踏实地的农业教育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明德尚美、求真笃行”的校训,“文理兼修、德才并重”的校风,“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学风。
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凝练提出了“转型、提升、发展”的工作方略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争同类一流”的办学发展目标。
学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历史传统与学科专业优势,立足于河西的经济发展和自然人文资源,坚持固本拓新,形成了“师、农、工、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教、农、工、管、艺、经、史、法等10大学科门类。已建成种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历史文献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449人,其中本科生11889人。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41000多人,他们在基础教育、农业及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院士、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李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李灿院士担任学校名誉院长、兼职教授。
学校现有教职工844人,其中教师571人,教师中有教授74人,副教授162人;硕士370人,博士23人。先后有6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人被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3名外教获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1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8人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2人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现设有11个研究院(所、中心),已建成甘肃省高校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河西历史与文化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高等学校河西史地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3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甘肃省科技计划、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4项,地厅级科研课题5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9部,发表论文924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54篇,有18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和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学校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确立为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被省农牧厅确立为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诚信单位建设示范点”、“甘肃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甘肃省引智工作先进单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以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为发展方向。着力在教育教学、学科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等四方面进行转型;着力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与服务社会能力;着力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民满意的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