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高校直通车

已有 1869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系介绍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方向和人工智能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1700余人。

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人,丽江市中青年学术与科技带头人1名。现有校级“IT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中文核心期刊共36篇。 近几年70多团队在数学建模、蓝桥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2020年7月,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王牌专业在腾讯网上展播。“信息学院综合教学改革”获学校2020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搞好专业发展,信息学院开展了如下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顶层设计,科学谋划

2018年1月,在分析国家IT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校情、师情、学情后,信息学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信息学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2)》(以下简称《纲要》)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从改革背景、指导思想、实现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等方面对教学改革做出具体要求。

《纲要》提出的目标:通过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奋斗,建成云南省“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办学示范性教学基地”,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

《纲要》提出了“一个中心,两项措施,三个专业群建设,四个加强,五年初见成效”的五年发展规划。在三个专业群建设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合并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群;物联网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共同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群;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应用统计学统一建设“大数据应用”专业群。三个专业群建设与当前IT的发展热点一一对应,目的就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引领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引导传统专业向新工科专业发展。

二、改革创新,重构计算机专业办学模式

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合作的软件工程(2018年9月-2025年8月)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2019年9月-2026年8月)两个专业,采用“3+1”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科基础和专业素养,由软件园工程师开设软件开发和大数据技术课程,工程实践教育贯穿始终;最后“1”年,学生前往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参加实训与实习。学生毕业时各项考核合格后,除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外,还可获得《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工程师证书》。

与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2021年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招收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学生。该专业方向采用“3+1”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科基础和专业素养,由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选派专家开设人工智能前沿课程,工程实践教育贯穿始终;最后“1”年,学生前往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企业实训与实习。借助合作单位人工智能专业的优势,培养人工智能应用人才。

这类模式以建设边疆特色计算机专业为目标,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在小学期(前3年每学期增加2周)由企业工程师讲授软件开发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专业系列课程、职场认知、综合实践、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等,最后1年学生到IT企业实训实习,一条龙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搭建直通车。

上述工作,与国内顶尖的IT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重构边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模式,实践“学校基础学习→IT企业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的专业办学理念,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云南省民办本科院校IT专业办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性深刻变革。

通过此类举措,使合作办学的学生毕业时能在IT行业的就业率预期可达到60%~70%,根本性改变和提高我校IT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重构边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围绕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围绕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要求,重构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指导计算机专业建设。措施如下:

①提高数学基础和物理课学分以强化数理基础,解决学生因数理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弱而不满足后续专业课学习任务的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提高专业课程高阶性,提高专业核心课教学要求,使教学内容涉及到CPU设计、编译器设计、操作系统设计、传感器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和软件设计的深度,解决学生专业能力弱的问题。

③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企业工程实践、职场认知、综合实践和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传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理念落后、知识陈旧、技术落伍、实践脱节等问题。

④提升课程创新性,突出“设计技能”培养。对于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小学期(每学期2周)中由软件园一线工程师讲授软件开发技术系列课程;其他专业引入企业元素,聘请IT企业工程师讲授专业实训课。

⑤提升专业学习挑战度,1个必修学分的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初级资格证书考试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三基能力”。

⑥增加实践课学分,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达到总学分的49.2%,其他专业达到40%以上。

(二)锚定专业认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行业要求为标准,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以《国标》为参照,以IT行业要求为标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为每门专业课制定《课程标准》,设置专业课教学的最低要求,保证本科水平。体现工程教育认证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措施如下:

①针对IT行业特点,在所有专业导论课中解决熟练运用计算机的问题。使学生具有高级Office操作能力,熟练操作计算机,打字速度不低于每分钟60个汉字,拆装机实验,DOS指令应用,编程初步等。开展金手指计算机技能大赛,奖励优胜者。使学生初步体会和理解什么是计算机。

②根据以成果为导向(OBE)的工程教育理念,所有含实验的专业课必须完成2000行代码当量的实践训练,四年超过《国标》要求的2万行代码。

针对学生编程能力偏弱的问题,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库技术等课程中要求必须完成2000行代码的编程量。每门课程的实践由作业+实验+设计三个部分构成。作业用通过上机调试的源代码代替纸质作业本,总编程量不低于1000行代码;要求撰写报告的各个实验再安排1000行代码;最后布置一个具有增、删、改、查、输入和输出等初步功能的微系统设计,再完成200~500行代码量。作业、实验和设计环节由教师组织检查和答辩,要求在计算机上通过调试。

在电类基础和硬件课中,在完成验证性实验后,要求学生设计电路原型,做出电路板,焊接元器件,测试电路和调试功能等,把实验和电路设计环节换算成代码量,完成2000行代码当量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内核和工作原理。

通过上述实践训练,让学生体会和熟悉编程细节,经历编程过程,习得设计技能。

③由IT企业工程师讲授的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系列课程,按照行业标准,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方式从入门到高阶课阶梯式地逐渐展开。每门课重点考核系统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完成一个编程量超过2000行代码的应用系统或数据分析任务,学生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提高应用系统设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④在三年级,布置给学生1-2个有一定复杂度的企业研发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软件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大数据分析计算能力。第四年采用“师徒制”到软件企业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和参加软件项目开发、大数据分析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从而完成学生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嬗变。

⑤在实验、设计和实习各个环节中,注重培养工程素养。按照实验、设计的一般规范和方法,撰写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行业规范撰写系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与实现、测试与运维等环节的开发文档,逐步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必备的工程素养和严谨治学态度。

⑥着手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该认证提出的学生毕业要求细化课程教学,严格过程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软件工程专业力争通过该认证。

通过上述措施,落实《国标》的人才培养要求,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项指标,提高课程教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三个达成度,办出优质的计算机专业。

(三)破解地域限制和资源劣势,营造IT育人生态环境

信息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深入合作建设“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关村智酷IT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丽江这张名片,依托优质的软件园和学校办学资源,引入北京中关村区域大数据、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等相关企业项目进校园,在校园内建设“工程实践研发中心”,即新“园中园”建设;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活跃校园IT产业和技术育人氛围;构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培养平台,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然后,逐步扩大影响,吸引中关村规模以上IT企业落户丽江,逐步形成服务外包、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用校企合作这颗小棋子撬动地方IT大产业的发展,破解地域和资源束缚,积极布局和营造全方位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IT育人生态环境,力争打造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特色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示范院校。

总之,更新办学理念和模式,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新制定课程标准、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新“园中园”建设等为支撑,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要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要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开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支撑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做出不同要求。对计科和软工专业的教师,要求学习CPU、编译器和操作系统等设计,由校内专家讲CPU设计;对电子与物联网专业的教师,除完成CPU设计外,还要设计传感器模块;其他教师则要求进行中型软件设计和科研等。

选派教师到华中科技大和北航学习CPU和操作系统设计,到IT企业学习大数据、软件开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聘请达内集团和软件园大数据工程师到校进行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培训等。聘请工程教育认证做得好的高校教授传授经验。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和云南大学的专家教授洽谈教师培养计划等。

三年来,教师全员(130多人次)参加上述教研活动和培训,教师更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开拓了视野。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有效解决边疆民办高校教师培养难题。

(二)企业教师、外聘教授和专业带头人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来自软件园一线软件研发工程师给学生上课,引入企业元素,融入企业观点,讲授行业知识,一揽子解决了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技术落伍、实践脱节等问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难题迎刃而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求我有,但求我用”。

聘任高校退休教授做专兼职教师解决了给本科生上课的问题,聘任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和云南大学的专家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使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得到优化,形成老中青互补的教师队伍。

(三)教研和科研反哺教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近几年来,教师完成了多项教研和科研项目。三门专业基础课被列为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两个项目获“教育部2020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教师主编的多本教材已用于教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教学竞赛获得较好成绩。

上述措施使师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考研实现零突破,学生在IT行业就业率提升21%,2020年1名学生获得软考高级资格证书、1名获蓝桥杯国赛二等奖。43%的学生参加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

充分利用与中关村软件园合作建设“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关村智酷IT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学校“IT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适应国家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研究人才队伍;培养未来十年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为地方IT技术发展服务的专家队伍。经过5~10的建设,申请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培养硕士研究生。

五、“三全育人”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计算机人才

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IT人才。

(一)多措并举抓学风建设,鼓励学生成长成才

三年来,先后聘请了中科院、双一流大学教授、软件园和IT企业的工程师、校内专家等顶尖人才为学生开设40多场前沿技术、学习方法和励志讲座:“你的大学如何过?”、“如何学习数学物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以及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讲座。

给学生仔细分析国内高校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是当前国内高校最大的专业群体,虽有行业优势,但就业压力大,认识自身劣势,自觉学习,迎接挑战。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把读大学与“中国梦”密切联系起来。把大学读好,使自己掌握生存本领,具有工作能力,具备发展基础,使自己成为人才。做大事,谋大局,培养健全人格,为国家的IT技术和产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营造成才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制定政策鼓励学生考研、考证和参加专业竞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大环境。

①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

②召开考研动员会,为学生考研组织英语、数学和专业课辅导班,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

③进行金手指计算机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蓝桥杯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云南省计算机作品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奖励优胜者。

综上所述,通过重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办学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12月,上述工作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络营销等系统的开发、设计、维护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集合论与图论、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代数与逻辑、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软件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应用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


物联网工程专业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全面而扎实的物联网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网络和物联网系统技术及应用,具有从事物联网技术产品设计、销售、施工、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能在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科研部门从事传感器产品研发、物联网技术推广、物联网设备维护等物联网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嵌入式系统与设计、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物联网相关企业,IT企业,行业,政府部门从事物联网工程技术的产品设计、应用、推广、维护、管理等工作。


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专业)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软件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软件工程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基础、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需求分析、数据库概论、操作系统、软件构造、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网络及其计算、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

软件工程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团队激励与沟通、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数据库概论课程设计、算法分析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实践、JavaWeb编程、J2EE框架技术、大型分布式应用.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系统软件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教学,应用管理,计算机设备维护等工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校企合作专业)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计算科学及常用软件基础知识,获得数据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数据科学领域,从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预测与决策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代数与逻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原理及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大数据处理与编程技术、大数据内存计算框架、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与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数据分析与处理,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以及大数据相关产业从事数据科学研究、大数据相关工程应用开发、技术管理与咨询等工作。

注: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与中关村软件园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以培养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已经签署合作协议)。采用“3+1”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接受本科素质教育(融入企业专业课程),后一年到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参加实训实习。实训合格学生可进入IT企业实习并享受企业实习员工待遇(可解决学生在中关村软件园实习期间的费用),实习考核合格后,颁发“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工程师”证书并推荐到园区的IT企业就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方向(院校合作)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等知识体系,具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电子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设计、编程和开发人工智能系统专业知识的本地人工智能专业人员,具备从事智能系统、智能数据处理、智能行为决策、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程序设计基础、Tensor flow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设计 、数据库系统概论 、博弈论及其应用、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机器学习 、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 、嵌入式系统开发 、操作系统(Linux)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 、认知科学基础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运筹学 、终极智能 。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作,在IT行业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设计、应用推广、技术管理与咨询等工作。

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方向与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院校合作专业共建,以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已经签署合作协议)。采用“3+1”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接受本科素质教育(融入企业专业课程),后一年到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相关企业参加实训实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互联网+、移动应用、大数据等信息化##的新兴发展趋势为导向,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科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商务分析方法与工具、数据库原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学生能够在工商企业,互联网企业,旅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分析与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开发、实施,以及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学院   

2021年4月25日



附注1: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介绍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建设于2001年,目前已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内龙头软件园,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展示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中关村软件园先后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几十项资质和荣誉称号。中关村软件园占地2.6平方公里,2020实现经济产值3366.3亿,地均产值1294.7亿元/平方公里,园区目前聚集了百度、联想、IBM、腾讯、汤森路透、东软、汉王科技、信威通信、中核能源、曙光信息、文思海辉等731余家企业,上市企业70家,从业人员逾9.45万人。

为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园区专门设立人才服务部门,以“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为使命,开展“产学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学院、人才创新基地”建设合作,实现以人才为动力助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局面。截止目前,与教育部共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展示交流中心,与北京市教委共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同时与全国50余家高校建立深度协同育人合作。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附件2:

中科院创新投资孵化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学院全资设立,以落实“联动创新”纲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使命,是科学院重要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目前,公司已与北京、上海、香港、山东等地共建了以推进前沿技术成果转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多区域、跨行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逐渐探索出“基地+基金”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了“产业培育+基金投资+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构建了具有中科院特色的,集知识产权运营、人才培养、智库咨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于一体的“4P(IP-GP-LP-SP)”科技创新生态。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信息学院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