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以下简称“中文系”)成立于2005年9月,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八个院系之一,下设汉语言文学专业。
办学理念
中文系秉承“固本强基,应用创新”教育理念,对接岭南文化建设及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
已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三大人才培养方向:中文研究高层次应用人才、地方文化服务人才、中小学语文教育人才。 师资力量
历任领导均为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中山大学国家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俊华教授任系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陈斯鹏教授现任我系首席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张均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庄初升教授任学科带头人。
中文系实施“引智”+“内培”的金字塔人才工程。多渠道引进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高素质学科人才。鼓励青年教师进修、访学、参加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培训及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12人,其余皆为硕士研究生。
办学特色
1.强三文三头(即作文、古文、英文,笔头、口头、指头)。具体做法包括:坚持四年不间断的写作强化训练;开展系列课外活动,如汉字听写大赛、楹联大赛、快乐学国学、岭南经典咏流传——诗词演绎创作大赛、DV微视频制作,成立分身剧社、粤剧研习班,等等。
我系教师批改的学生“百篇作文”部分习作 2.走岭南田野。在人才培养上,通过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开展地方文化调研,组织师生成立广东木偶戏、贬谪文学、麻涌水乡文化等非遗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实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
全国14省份非遗专家学者齐聚我系,研讨非遗学科建设与研究保护 暑期“三下乡”学生在开平灰塑传人李达维指导下进行创作由中文系学生寒暑假家乡文化调查成果结集出版的《广东物华录》 学科建设
中文系利用学缘优势、区位优势和民办院校灵活办学机制的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利用年轻教师“船小好掉头”,以老带新,以点促面,从小到大,从无到有,聚力研究广东地方文化文学,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新华学院工作站”、“粤港澳文化研究中心”,并获得省级“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与文化创新团队”、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等建设项目。
就业前景与育人质量
中文系自办学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十三届毕业生2400多人,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主要是在省及各地市文化馆、纪念馆、文化服务中心、文联、各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宣传部等单位从事地方文化服务工作、行政文秘工作,在省内外各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从事语文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就读研究生,以及在文化、教育等领域自主创业、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等等。
其中,中文系在高层次人才、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全校各专业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中文系已有88人就读硕士研究生,其中境内69人、港澳或国外19人,就读高校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广州大学、深圳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等50多所;另有4名毕业生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就读博士研究生。而在中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上,中文系每年考上公办教师编制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均居全校之首。 学生组织
目前我系有系团委、系学生会(含辩论队)、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分身剧社、榕树志愿服务队、佩兰诗社等6个学生组织,同时各年(班)级设立团支部、班委会和党章学习小组。
品牌活动
粤剧研习班展演 汉字听写大赛 教师职业技能大赛 我系原创话剧《我要上天的那一晚》获北京金刺猬大戏节“优秀剧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