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首席教授是马约翰先生。 马约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春田学院体育专业,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年,马约翰先生潜心研究体育运动的规律,参考国内外经验,编制出各种不同内容的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著名论著。他毕生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2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抗战期间,马约翰怀着爱国热忱,随校南迁到昆明,与全校师生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但他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开展体育活动并发展军体项目,教同学以抗敌救国的本领。1937年底南京失陷,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大操场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学生纷纷要求从军,参战。马约翰在大会上也大声疾呼,激发同学们的抗战激情。1939年9月,昆明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就曾聚会庆祝马约翰在校服务25周年。会上除许多热情洋溢的祝词外,还赠他“五十年不坏”的金表一块,希望他再在学校服务“如表之恒,如日月之升”。 马约翰先生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受到国家的器重和人民的尊敬。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 西南联大的另一个体育使者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天津南开学校创始人之一张伯苓先生,他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与倡导奥林匹克运动的使者。1907年10月24日张伯苓先生就倡导在中国开展奥林匹克运动,而且为在中国传播与践行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先生的历史功绩在于,他不仅最早提出中国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而且以数十年如一日的韧性,为在中国推进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包括建立起中国与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联系。 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写道:“张伯苓与顾拜旦先生是同时代人,他与顾拜旦一样,首先也是一位教育家,并且是一位体育家。张伯苓在顾拜旦重新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仅仅几年之后,作为天津南开中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提倡普及与参与体育的同时,把教育同体育结合在一起具有重要意义。他同时卓有远见地倡导中国加入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张伯苓先生提出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无论学校与社会,必须德智体群四育并重”,“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等著名教育和体育论断,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产生心灵契合与思想共鸣。 如今,西南联大早已成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体育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体育精神也一直为世人所推崇。马约翰、张伯苓二位教育家、思想家和体育家的教育思想、体育道德和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今中国体育界和教育界需要深入挖掘和发扬光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73年的建设与发展,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已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类体育专门人才2万余名。 |
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十一五”期间,根据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位点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学院加大力度“外引内培”,始终坚持“重点培养、普遍提高、优化学科结构”的原则,先后从从国内著名体育大学引进博士研究生9人,学校培养5人,是“十五”期间的14倍;引进硕士研究生8人,学校培养25人;是“十五”期间的5.5倍;至此,学院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硕博士比例占专任教师88人的53.4%,教授、副教授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68%。较“十五”期间有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学院有在职教职工99人,专任教师89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生32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8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5人、讲师1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其次,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各类国家级裁判员20余人;有近10人在全国或云南省各级体育组织中任职。教师中有20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瑞典、泰国、越南等10个国家留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此外,学院还聘请了2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目前,拥有博士人数已经进入全国地方高师院校的先进行列,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结构优、实力强”的师资队伍。 |
学科建设情况 (实现了云南省高校4个“零”的突破) |
(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云南省高校“零”的突破。2009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填补了云南省高校和学校在该项目上的空白。 (二)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云南省高校“零”的突破。填补了云南省高校无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空白。至此,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已达到5个(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此外,还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方向和学科与课程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目前,我院的体育学硕士点数已经进入了全国高校的先进行列。 (三)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重点实验室。实现了云南省高校“零”的突破。 (四)省级优势特色学科—体育学。包括四个研究方向:1.“区域性社会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研究;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3.“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研究和“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学院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
学科平台建设情况 |
学院现设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2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体育学一级重点学科被学校批准为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学校批准为首批文科创新团队,为学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
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 |
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中,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此外,还拥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2个省级特色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和2个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 在运动场馆设施方面,一二一联大校区和呈贡主校区,学校投资近3亿元的资金兴建有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5人制足球场、网球场、体育馆、风雨馆等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的运动场馆。其中室内面积3.8万平方米(近30个体育场馆),室外面积12余万平方米。此外,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体育专业图书资料室。极大地改善了体育专业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迈进了全国高校的先进行列。 |
科研课题完成与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8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5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44项;校级科研基金课题9项和横向科研课题4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ISPT收录3篇;CSSCI收录100余篇;体育科学3篇;核心期刊32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此外,荣获各类省级以上政府教学科研成果奖励46项。其中,云南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优秀论文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教育部体艺卫司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近20项);其他厅级科研奖励200余项。 此外,学院非常注重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将学术交流作为走向全国的重要举措。2006-2010年,本学科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2008年4月,主办全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主编会议座谈会;2008年8月举办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2009年9月举办2009年全国田径专业委员会常委会;2009年12月举办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校体育协会;2010年11月举办全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大会。2011年10月举办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本学科与国内著名学者交流频繁,2006年以来,我们邀请国内专家来讲学17人次。 |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
截至2010年12月,学院现有各类学生234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1300余人,成人函授200余人,教师自考生500余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都居西南地区高校先进行列。已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类体育专门人才2万余名。 |
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健康与稳定的发展势头 |
(一)本科生就业情况。“十一五”期间,我校体育专业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名列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榜首,年终就业率连续5年都稳定在90%以上,保持了健康与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5年来,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连续5年均达95%以上,分配去向为广东、北京、四川、安徽、云南、重庆、陕西、山东、山西、湖南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 |
创造了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史上的辉煌 |
2006年——2010年五年间,我校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等五名同学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3金、3银、2铜、3个第四、1个第五、3个第八名的优异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晓福同学被选为北京残奥会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旗手,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个人,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王晓福同学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一次,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感动人物和2008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李鹏被同学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赵玲玲老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全国先进个人,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云南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一次;柳方庆老师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 近年来,学院所培养的学生曾多次被团中央、国家体育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总工会及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譬如,熊小铭同学曾被团中央授予“五四青年杰出贡献奖”;被国家体育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优秀运动员”称号;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王晓福同学曾荣获中国电视体育“最佳残疾人运动员奖”和“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第十二届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优秀运动员”称号;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一次;2006年又喜获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全省53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仅有1人获此殊荣);2008年“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感动人物”。李季同学曾被云南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团省委、省青联授予熊小铭、李季、王晓福等同志“云南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等。2008年,残奥会金牌得主,我院2005级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学生李鹏当选第八届“云南十大杰出青年”。 此外,学校男子篮球队连续5届蝉联全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和CUBA云南预选赛冠军,连续荣获二届荣获云南省大运会冠军;并5次代表云南省高校出征CUBA分区赛决赛,在第十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南赛区)比赛,荣获第七名好成绩。 女子篮球队分别荣获云南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省运会女子成年组冠军和亚军、第五届、第六届云南省大学生运会女子篮球赛冠军、8次蝉联全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和CUBA云南预选赛冠军、5次代表云南省高校参加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分区赛,并代表云南省高校女子篮球队出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总决赛,并荣获第十三名和第九名的好成绩。此外,女子篮球队分别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超级联赛,荣获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2010年3月又代表云南省大学生赴西宁参加了第三届全国CBO“贺龙杯”女子篮球队比赛,荣获第四名的好成绩;2012年代表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参加了第四届全国CBO"贺龙杯"女子篮球队比赛,力克群雄并获得冠军。 男子排球队和女子排球队连续3届分别蝉联昆明“滇池杯“排球比赛男、女队冠军。 男子足球队连续5年蝉联省高校大学生“五人制”和“十一人制”足球比赛冠军,2007年代表云南省高校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南区预赛,并获得出线权;7月中旬代表云南省高校足球队赴广州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总决赛,并荣获第十名的好成绩;2007年4月学校男子足球队参加了“李宁杯”中国大学生2006-2007年“五人制”足球赛南区预赛,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2007年5月,男子足球队又代表云南省高校参加了“李宁杯”中国大学生2006-2007年“五人制”足球赛南区决赛,荣获第二名,全国总决赛第三名的优异成绩;2008年4月荣获“李宁杯”2007-2008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南区)比赛获第三名。这不仅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光荣,也是云南省高校足球史上荣获的最高荣誉。在全国高校足球界和云南省足球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师范大学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 田径队2010年8月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上,不负众望,力克群雄,以绝对优势排名所有参赛高校之首;以金牌总数第一排列全省成人组第一名;以团体总分第一排列全省成人组第一名。共荣获金牌22枚、银牌16枚、铜牌13枚,并分获男女团体冠军。此外,2006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运会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其中,田径比赛荣获团体第一名,并打破女子4*100米接力、标枪、女子400米、男子4*100米接力、女子4*100米接力等五项破省大运会记录;2008年11月在学校运动会上,学校田径代表队一鸣惊人,创造了一批优异的运动成绩。打破1项云南省男子4X100米接力跑记录,打破7项云南省高校记录;2009年10月,我校2009级运动训练本科班学生李有才在第十一届全运会马拉松赛男子组比赛中,以2小时13分56秒的成绩获得铜牌。这是云南代表团在第十一届全运会田径项目中拿到的首枚奖牌。 游泳队在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游泳选手荣获50米蛙泳第八名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游泳队力克群雄,荣获金牌13枚、银牌8枚、铜牌8枚的好成绩。 健美操队2008年8月学校健美操队赴山东青岛参加了 “中国通信”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荣获院校组男子三人操第二名;院校组男子三人操第二名;院校组女子单人操第二名的好成绩。11月健美操队又参加了“全国健美操联赛”,荣获新人组女子单人第一名;男子三人组第二名;六人组第二名的好成绩;2009年6月在“健力宝亚运啦啦队”之昆明选拔赛上,我院派出的“Sunshine”和“天之娇”代表队分别获得技巧类和舞蹈类第一名,晋级西南大区决赛;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上荣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并分获女团体冠军。 体育舞蹈队2010年1月在全国体育舞蹈大赛(教育部学生体协)上,荣获《恰恰健身舞》第一名、《华尔兹健身舞》第三名;在云南省体育舞蹈大赛上《恰恰健身舞》第一名、《华尔兹健身舞》第二名的好成绩。 空手道队2007年7月在广东佛山市举办的全国首届空手道锦标赛上,荣获男子55公斤级第七名的好成绩;2008年8月在全国首届空手道大学生锦标赛上,荣获院校组男子75公斤级第一名、女子55公斤级第二名、男子60公斤级第三名、男子70公斤级第三名、男子70公斤级第三名、男子+80公斤级第三名、男子65公斤级第五名、男子60公斤级第七名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9年8月在西安长安大学举行的全国大众空手道锦标赛上,获得一金七铜,三个第五名,两个第七名的好成绩。 武术散打队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上荣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 女子网球队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上荣获银牌1枚、铜牌2枚、获取女子团体第三名。 羽毛球队荣获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女子成年组单打冠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006年9月我校民族传统体育代表队首次出征,代表昆明市参加了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取得3个第三名;4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2个第六名;2个第七名;3个第八名及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为我校今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10月下旬,学校派队参加了首届全国脚斗士大赛西南分赛,获得70-80公斤级第三名;70公斤以下级和80公斤以上级两个第五名的好成绩。2010年11月在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健儿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共获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学校代表团还荣获省民运会组委会颁发的“组织奖”。武术项目、高脚竞速和板鞋竞速三个项目分别获得 “体育道德风尚奖”,禹横等14名同学获得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2010年8月在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我院师生不负众望,力克群雄,以绝对优势(共获96枚奖牌)排名所有参赛高校之首;以金牌总数第二排列全省成人组第二名;以团体总分第二排列全省成人组第二名。其中,男子短跑接力队以42.05秒的优异成绩打破了保持八年之久的云南省男子4X100米接力跑42.14秒的纪录,成为省运会上唯一打破成人组田径记录的代表团。2010年11月在第九届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健儿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共获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由于在体育工作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7年学校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体育局、共青团云南省委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称号;同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残疾人动会筹备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称号;2009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 “云南省学校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又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第六届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竞赛“突出贡献奖”称号。 多年来,学院始终保持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所培养的运动员在奥运会、残奥会和一系列国际重大比赛中,在全国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和全国大运会比赛中,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仅“十一五”期间,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国际级体育竞赛奖20项,国家级70项,省级500余项。学院连续六届荣获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充分展示了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综合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全国、全省及云南师范大学增添了光彩,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地位,创造了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史上的辉煌,为云南高校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
辉煌与成就 |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艰苦创业,经历了73年的风雨历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始终立于云南省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潮头,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场馆设施等综合办学实力方面跻身于中西部地区同类院校的领先行列。并创造了位居全国地方重点师范大学和云南省高等体育教育多个第一的业绩:云南省体育学科、专业最为齐全,硕士点最多的高等体育学府。即: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拥有高层次学历教师人数最多的专业院系(16个博士,32个硕士);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二级教授的专业院系(3 人);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专业院系;同时也是全国地方院校体育专业中,中国中部地区、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目前唯一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专业院系;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拥有省级教学名师最多的专业院系(2人);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最多的(30余人);是云南省高校中第一个获得体育学学术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也是云南省高校唯一一个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专业院系;培养出了云南省第一批体育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高校中体育学硕士授权点最多(7个)的专业院系;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国家精品课程的专业院系(同时也是全国第1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7月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这是云南师范大学首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学校在该项目上的空白。同时也是全国首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类精品课程。这不仅是教育部对我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为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特别是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也是云南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标志性成就。);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专业院系(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省级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称号,填补了全国和云南省高校在该项目上的空白。);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的专业院系(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我校体育教育专业荣获国家级第六批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称号,填补了云南省高校在该项目上的空白。);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第一个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专业院系(同时也是西南地区高校第一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008年12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在云南师范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至此,我校已成为西南第一家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高校。该基地的成立,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不断追踪国内外体育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迅速提升我校在体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标志着体育学院在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该基地于2010年6月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优秀研究基地称号。);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专业院系(2010年1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获准设置“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该项目不仅填补了云南省体育界的空白。也标志着云南师范大学在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面已经迈入了国内先进行列。);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专业院系(2011年6月经过激烈竞争,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云南省高校唯一一个体育学科类省级重点实验室,至此,实现了建院73年来云南省高校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也为我们申报博士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省级特色优势重点学科的专业院系(2011年8月经过激烈竞争,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云南省高校唯一一个体育学科类省级重点特色优势学科。至此,实现了建院73年来云南省高校没有体育类省级重点学科的空白,使我们向博士点又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我们还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唯一拥有云南省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项第六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的专业院系。至此,体育学院共荣获4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5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已进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院系的先进行列。 此外,我们还是云南省高校中唯一拥有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权的院系;是云南省高校中唯一获准开办体育教育专业本专科自学考试的院系;是云南省高校中唯一产生奥运亚军和残奥会冠军的体育院系;是云南省高校中荣获国际体育比赛和全国体育比赛荣获金牌最多的院系;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体育场馆设施最完备的专业院系;是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中实验室数量和设备最完备的专业院系(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9个本科实验室);是云南省高校中体育文献资料拥有量最多的院系(8万余册专业科技书目);体育科研成果目前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建院50年来,所培养的体育师资占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的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