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浙江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介绍
专业宣传形象代表
邱欣,同济大学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道路交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国家交通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道路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路学会交通院校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公路学部路面与车辆相互作用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先后荣获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浙江省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浙江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近年来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动态测试与诊断技术”“道路设施运行安全保障技术”“多尺度路面结构与材料力学特征行为”“交通综合规划与交通影响评价”等领域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
专业宣传语
海纳时代英才,共绘交通蓝图。
专业基本情况
浙江师范大学是浙江省最早设有交通运输专业的本科高校,从创办至今一直秉承“优化模式、夯实基础、细化流程、国际视野”的办学思路,相继获批浙江省特色示范专业、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专业、国家发改委“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总投资2.5亿元)、交通运输国际化示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多项育人成果。专业拥有三大硕士学位点,包括:“智能交通技术”学术型硕士学位点、“职业技术教育(交通运输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点和“交通管理”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点;下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与交通工程”两大校级研究中心。“十三五”以来专业围绕国家“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以及智慧交通”的战略目标,坚持“立足浙江,辐射全国”的发展方针,坚持“全方位校际、校企、校政”合作共享机制,正向交通行业人才培养培训高地、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基地、交通学科创新发展引领阵地的方向迈进。
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培养遵纪守法、职业道德高尚、专业基础宽厚、综合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交通领域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拓展专业知识与提升综合素质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在轨道、公路与城市道路、现代运输物流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施与设备维护、生产经营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特色
(1)紧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专业培养体系。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基于课程体系评价、第三方用人单位,毕业生与在校生评价、以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评价为基础的专业毕业要求多维达成度评价机制。
图1“三链”对接的专业培养体系
(2)坚持理实结合与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构建了“三进三融”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兼职教师进课堂,促进培养目标融合;教授博士进企业,促进教学内容融合;学生进实习基地,促进培养方式融合”的“三进三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符合现代交通产业需求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
图2“三进三融”实践教学体系
(3)发挥专业产学研优势,搭建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平台。坚持“校际、校企、校政全方位共享”开放机制,与校外多家校企合作研发平台,拥有国家发改委“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占地12800多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该基地是浙江省设施设备最为先进,也是全国一流的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岗位培训、与对外援非轨道交通人才培训”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有城轨车辆模拟驾驶实训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电子沙盘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实验室、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实验室、城轨车辆仿真列车模拟驾驶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综合实验室、城轨检修虚拟仿真实验室、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实验室、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分析实验室、铺面工程沥青材料性能分析实验室、车路协同与驾驶行为仿真实验室等实训平台。
近年来,本专业在轨道交通、公路与道路交通、智慧交通以及运输物流等领域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交通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了大批科技创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图3实践实训技术创新平台
(4)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开发战略,积极推进专业国际化建设。2011年本专业成立省内唯一非洲交通研究所,出版《当代非洲交通》、《非洲交通基础设施及中国参与策略》等专著,填补了多项国内非洲交通领域研究空白;2015年开办省内最早交通运输国际化专业,实现全英文授课,已为肯尼亚、喀麦隆、刚果等国培养30名留学生,依托学校中非高校20+20合作项目、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等计划承担了对非国家交通领域高级研修班培训工作10余次。
核心课程
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港站及枢纽、交通安全工程、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交通勘测与设计、道路工程等。
办学条件
(1)办学标准高。办学之初由交通运输管理学科专家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季令教授作为专业负责人,为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方向。在省内同类专业中率先于2014年启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实现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完全与国际接轨,2015开办省内唯一交通运输国际化专业,实现全英文授课。
(2)师资队伍合理。专业现有教师26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5人,海外留学经历人员10人。专业教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80%以上的专业教师承担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超过50%的专业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背景。
(3)学科基础雄厚。近5年专业科研团队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各类科技服务项目100余项,授权专利1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为浙江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做出了重要贡献。
(4)培养质量显著。近5年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项目以及校级研究性科研项目等200余项,荣获国家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截至目前本专业为轨道交通、城市与公路交通以及大型物流公司等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与升学率分别达到98%和25%以上。
办学成果
(1)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中,对本专业有关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评定等级为A级。
(2)专业竞争力优势明显。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5年《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分析指出:“交通运输专业的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和升学率三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值,为相对优势专业”。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示范专业。
(3)社会影响力日益攀升。专业累计输送轨道交通本科生数百人,走上各部门关键岗位的毕业生达130余人,如客运管理室主任、站长、控制中心负责人、线网管理工程师等。近年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情况所获得的社会美誉不断提升,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就业升学情况被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凤凰网、央视网、浙江在线等多家媒体广为宣传。
就业前景
交通行业属于国家基础性、先导性和公益性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三五”以来我国交通设施设备建设持续发展,国家对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大。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专业高等教育,建立交通运输高技能应用型和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是国家实现交通运输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保证。
通过浙江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四年的培养,你可以在日新月异的轨道交通领域一展头角,可以在朝气蓬勃的运输物流领域如鱼得水,可以在与时俱进的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领域大显身手,可以在运输行业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也可以选择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校企政协同育人
依托本专业,学院与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联合成立了浙江轨道交通学院,并发起成立浙江省轨道交通教育联盟,本着产教融合、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合作精神,在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2年,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同时,本专业也与地方交通局、公路局、交警支队及相关科技企业保持长期合作,设立企业奖学金,促进校企政协同育人新局面。
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首批国际化专业建设单位,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本着“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地开展教师访学、学生交流活动,累计受益人数达35人次。2018年,交通运输专业12位同学在学校资助下,赴英国纽卡斯尔学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轨道交通学习交流,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并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
优秀毕业生工作岗位
学生参加国家科技大赛
学生科技创作作品
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交通运输专业学生赴英国纽卡斯尔学院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