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专业介绍
教育技术学专业
(1)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张立新,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技术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技术学》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
(2)专业基本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八大国字号殊荣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四年制师范本科专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是浙江省品牌专业、优势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近四十年以来,本专业秉承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技术创新教育,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并服务于中小学校和社会大众。从浙师教育技术专业走出去的一届届学子,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中坚力量。
(3)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以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管理能力为核心,培养服务信息技术教学、数字校园建设和智慧教育产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4)核心课程
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研究与统计、学科课标研究与教材研究、智慧教学环境构建与管理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5)办学条件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教育技术学首批招生和浙江省第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点。2005年成为省重点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3年成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被列为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中,本专业在全国141所高校开设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中位列第6,被评价为5★专业,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稳居第一。
本专业一直是浙江省品牌和优势专业,拥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和教育博士、专业硕士学位点,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誉。学校斥资2000多万用于专业和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及卓越的师资队伍。该专业领衔的智慧教育研究目前是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的突破领域,配备的智慧教室、移动教学实验室、3D打印与VR实验室、创客教育实验室、数字微格教室等教学设施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本专业不仅建立了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学团队,还提供了立体化、多层次的精品课程资源。现有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4人、国际知名学者和客座教授2人。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教师16人,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超46%。
(6)专业特色
教育技术专业突出强调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专业特色包括:
一是拥有一流的教学实践环境。本专业共建的两大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施。专业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实验平台和智慧教师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互动白板教学、移动教学应用、课堂现场录播、课堂交互分析以及数字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等技能训练项目。
二是拥有深度的社会服务能力。本专业拥有智慧教育研究院、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参与了浙江省多个智慧教育试验区项目的推进工作,承担了包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内的数百场次国培、省培项目的组织和授课任务,引领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三是设有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专业建立了班-院-校-省-国五级竞赛体系。面向一年级新生开展基础性培训,强调以赛促学;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提高性培训,强调以赛促教;面向三年级学生开展专题性培训,强调以赛促专;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强化培训,强调实战化以赛促能。
本专业组织2018年智慧教育高峰论坛
(7)办学成果
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于“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专业积淀,在办学成果、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本专业先后荣获八大“国”字号殊荣: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项,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4本国家级规划教材。此外,本专业还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浙江省高校信息化教学系列精品课程。
近5年来,本专业本科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在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共获得省级奖励49项。此外,本专业每年也有一批优秀学子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或者赴国(境)外知名高校交换学习。
2014级本科生景慧获“中国大学生教育信息化创新创业奖”一等奖
教育技术专业师生赴美国高校交换学习
(8)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历届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传播机构、IT企业等领域工作,体现了本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学校信息化主管”、“教育资源开发”多方向多领域的就业取向。其中很多毕业生在相应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优秀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成为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或走向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