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内蒙古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74480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校动态

桃李芬芳,榜样力量——内蒙古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风采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内蒙古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的卓越教学名师奖、卓越教学新秀奖、卓越教学团队奖三个奖项获奖名单揭晓,旨在奖励扎根本科教学一线、教学成果突出、师风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爱生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校始终将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鼓励教师全心躬耕教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建设与改革,时刻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吉维,男,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党员,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三届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以“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为中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深度融为一体,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教学,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主持哲学专业建设并于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自治区教学团队,202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1”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202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自治区教育规划课题“双一流背景下本科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自治区新文科项目“地方高校文史哲拔尖人才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自治区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课题“关于我区高校实施弹性学分制的调查与研究”、自治区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内蒙古边疆民族地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教学项目10余项,在《中国大学教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理科教育》等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自治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荣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指导国家级和校级本科创新基金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三等奖1项。

邢万金,博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11届中国遗传学会教育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内蒙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内蒙古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曾获中国遗传学会谈家桢遗传教育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25项教学奖励。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家。

主讲本科生《遗传学》《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课程。主持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物技术)、内蒙古自治区遗传学课程群教学团队、4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项内蒙古大学教改项目、11项内蒙古大学精品和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以及内蒙古大学专创融合示范课程项目。独立编写了《基因工程—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14篇。

主要从事哺乳动物受精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自2007年起,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9项。两次被评为内蒙古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获得2018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本科生33人次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其中6人为第一作者。

卓越教学新秀奖获得者——郝海刚副教授

郝海刚,男,198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获工学博士,2018年1月来校任教至今。目前,担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化环领域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禁化武履约专家。

在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潜心教书育人,先后获得了内蒙古大学第十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工科组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指导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我校首个国家银奖。

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成功组织举办了第一届自治区化工实验大赛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北赛区的总决赛;策划、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并成功获批我校第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一流实验课程。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出发,立足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和产业特色,开展科学研究。以焦化产业固废为原料,开发合成了高效水溶性分散剂,成功解决了现代煤化工企业水煤浆提浓后,粘度迅速增加,流动性变差的技术难题;主持建设了自治区第一条千吨级水高效水溶性分散剂中试生产线和第一条千吨级聚乙二醇二甲醚中试生产线;2022年,主持的《高效复配型水煤浆添加剂中试放大生产及工业应用示范研究》项目荣获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煤化工含氨废水制备高性能水煤浆的方法》荣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专利奖优秀奖。

王乾宇,男,198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疆青年讲师团成员。201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来校任教至今。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本科教学中,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整个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形成教材《行为经济学》。推动教学创新,创造了以OBE教学理念为导向的“3+1”教学模式,课程《行为经济学》获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混合式)。慕课《行为经济学漫谈》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慕课《行为经济学漫谈》在智慧树平台的选课人数超2万人,选课院校52所,在学习强国等平台点击量超过40万。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自治区级重点、一般项目多项,在SSCI、CSSCI、北大核心、AM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内蒙古北疆青年讲师团成员,先后就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宣讲。

2022年获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获第三届内蒙古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内蒙古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无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源于1957年建立的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如今服务于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四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团队,在学院专业和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学科于2016年获批自治区首轮“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并在全球ESI学科排名中跻身前1%。无机化学二级学科于198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无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于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并在2023年获校级教学创新团队称号。团队由8名专任教师组成,有6名教授、1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5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团队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

近年来,团队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完成教改项目15项、科研项目56项,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12篇、科研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团队成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团队成员主持的《无机化学》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于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走近稀土材料》于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并于2023年被光明网报道。《无机化学A》课程于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标志着团队在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团队始终坚持将高质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致力于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并持续推动无机化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该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团队成员: 樊国梁、赵国军、张常在、张勖、王延来、李天天、吕志国、朱俊。

实验物理教学团队成立于2003年,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实验物理教学团队,经过新老交接、改革发展,2019年改建实验物理一流课程创新卓越教学团队,主要成员8人,高级职称7人,博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团队成员兼任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物理实验和文科物理类专委会委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研究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实验物理专委会主任、内蒙古自治区生物物理与生物信息学会理事等职。

团队成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近五年承担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高教司和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7项,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出版实验教材2部,发表教学论文7篇。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实验项目50多人次,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自治区金奖,全区挑战杯竞赛一等奖,指导本科学生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2篇,发明专利3项,软著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次,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次,教学改革成果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典型案例。


《生态人类学》课程是自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开设的民族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民族学专业最早获批的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民族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以及中央四部委联合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教学团队由6名成员组成,均为高级职称,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有4名成员有海外留学经历。团队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1人、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1人,获得内蒙古大学“培根铸魂”新时代教师楷模称号1人。团队汇集了生态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提供全面且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实践导向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参与感。团队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等策略,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虚拟实验等现代教学工具,创造丰富的学习体验。团队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实践与研究的结合,鼓励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

近年来,团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在教学研究方面,团队成员主持自治区级教改项目7项,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中央统战部民族研究项目2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了4篇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论文。团队成员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自治区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团队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表现优异,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学生指导方面,团队成功指导学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及在全国本科生田野调查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卓越教学团队奖获得者——宪法学教学团队


宪法学课程教学团队源于1981年成立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研室。经过几代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团队如今已成为服务于法学专业、纪检监察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团队,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法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纪检监察本科专业于2022年在法学院招生,内蒙古大学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纪检监察本科专业的高校。

团队于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同年荣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荣获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2023年荣获校级教学创新团队称号。团队目前由6名专任教师组成,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合理,包括1名教授、4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人入选自治区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项目第一层次,2人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十大优秀法学法律人才”称号,3人在国家级法学学术组织担任理事职务。

近年来,团队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完成自治区级、校级教改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参编21世纪法学教材1部;翻译出版《俄罗斯宪法》教材1部;参与省级教材编著立项1项。团队成员除承担《宪法学》课程教学任务,还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相关的教学实践与课程的创新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宪法学》课程于2019年获批自治区级线下一流课程,2022年《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研究获批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并于2024年5月顺利结项,标志着团队在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不断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达成,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级奖项8项、自治区级奖项6项,指导学生国创3项、校创3项;荣获国家级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团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律人才和忠诚的纪检监察人才,推动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法学和纪检监察学科专业建设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