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河南农业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74061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招生公告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作物学自身优势、建设措施是什么?

目前有哪些建设成果?

作物学将来会瞄准何种领域、担负何种任务?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


Q1.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自身优势、建设措施是什么?目前有哪些建设成果?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始建于1912年,196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作物学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后连续进入ESI全球前 1%,2015和2020年两次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骨干学科A 类学科(群)建设工程。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作物学学科发展历程


本学科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9个省部级和1个国际合作平台。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国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8年通过教育部验收,获优秀等次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依托河南省高校的第一个小麦和玉米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全国省属农业高校第一个国家级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依据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和黄淮海主要农作物丰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凝练形成了作物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杂种优势利用与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及作物生态与资源高效利用5个研究方向;在小麦玉米周年两熟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品质形成机制与栽培调控技术、小麦玉米花生基因组学及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利用、玉米群体改良与籽粒机收品种培育、烟草优质高效栽培等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


本学科首次提出作物异地培育理论与技术,开启了我国“南繁北育”育种先河,使育种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育成的“豫农 704”“豫玉 22”成为我国玉米更新换代主导品种,“豫玉22”入选“荣誉殿堂”玉米品种;揭示河南小麦生长发育“两长一短”特性和“三大规律、五项技术经济指标”,出版《小麦的根》、《小麦的穗》等一批学术专著,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5 项;培养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一批优秀校友;牵头建设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263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2018年通过教育部验收获优秀等次;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全球招聘2位杰出科学家全职到校工作,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成功实施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与中国工程院、CIMMYT 等联合举办五届“黄河论坛”,获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4项,显著提升了学科国际化水平和国内外影响。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中国工程院、CIMMYT 等联合举办五届“黄河论坛”


2020年以来,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以及河南农业大学校党委的具体指导下,本学科制定了创建一流学科的规划、行动方案以及路线图。到2025年底,学科综合排名进入ESI前1‰,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全国作物学学科评估位次明显提升。到2030年底,学科综合排名保持ESI前1‰并稳步提升,学科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底,成为高质量世界一流作物学科。为实现上述目标,学科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5大方面,锻长板、补弱项、高标准、严要求、精准发力,制定并实施八大工程和十七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根据“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近期发布的信息,在被评比的25所大学的作物学学科中,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位居第6,较2020年的排名提高2个位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郭天财教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受邀现场观礼“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吴刘记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李玉玲教授入选河南省中原学者,殷冬梅教授入选河南省优秀专家。在思想政治建设和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弘农文化育人工程”荣获全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硕士毕业生王灵光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博士生吕伟增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和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魏成雨获评全省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优秀大学生,其先进事迹受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大学生朱洁薇获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银奖。在科学研究方面,殷冬梅教授主持的“花生高产优质遗传基础解析与新品种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道文研究员与合作团队构建了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汤继华、康国章、吴刘记、陈峰、王桂凤、姬祥、王道文等团队解析了小麦玉米多种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论文发表于Trends in Plant Science、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植物生物学主流刊物。在社会服务方面,2020-2021期间审定小麦玉米新品种12个,新品种成果转化费用累计1700余万元,殷贵鸿团队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豫农908”百亩方实打验收平均亩产达到1517.4斤。在国际合作方面,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科学家Xiong Wei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小麦产量改良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生物学主流期刊Nature Plants。上述例证表明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学科全体成员正以昂扬奋发的斗志、敢于争先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干劲迈向一流学科。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毕业生王灵光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育成豫单9953、豫单132、豫单888等一批籽粒脱水快、高产的宜机收突破性玉米新品种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实打验收现场测产






Q2.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将来会瞄准何种领域、担负何种任务?对国家、区域、河南或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重大意义和作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也是大国博弈的制胜筹码和竞争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时刻不能放松,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中国“大国小农”和资源约束趋紧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习近平总书记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郭天财教授向总书记介绍了小麦田间管理和河南小麦生产总体情况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农产品加工大省,是全国5个重要商品粮调出省之一。2020年河南粮食总产为1365.16亿斤,并首次跨上1350亿斤台阶。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人均粮食占有量69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5公斤,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600亿斤,农产品出口遍及137个国家和地区,正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丰富着“世人餐桌”,河南的粮食生产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一大优势、一张王牌”,并嘱托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但河南虽为粮食生产大省,却并非粮食生产强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作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指示,立志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主动承担重任,敢于作为和奋勇争先。瞄准作物科学国际前沿领域,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以创制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和突破性新品种为重大战略目标,通过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创新小麦、玉米等作物分子改良理论和高效安全生产规程,建设具有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Q3.河南农业大学如何集中人才和资源优势,共同建设该学科?

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双一流”创建历史性机遇,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育人、一切为了科研”的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一流学科为目标、以机制改革为牵引,探索建设作物学“学科特区”,以制度创新为作物学学科“双一流”创建提供根本保障。


加强战略谋划。成立“双一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统筹规划、全面指导创建工作。组建发展改革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院士、高等教育专家、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人士、知名校友等为作物学学科“双一流”创建出谋划策。以作物学学科为核心,推进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会聚。


加大学科自治。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权责相符、重心下移、关口前置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科、学院自主权。在人员总额控制范围内,学科享有高度自主的人员聘用、薪酬确定、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权和人才培养倾斜政策、经费管理特殊政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及科学研究自主选择权,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学科活力。


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创新要素配置,实施非均衡发展,优先保障作物学学科需求。在平台建设、成果项目申报、评优评先、师资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与作物学学科优先支持、优先推荐、优先满足。实行研究生指标按需分配,加大硬件资源和发展空间配置精准保障力度。推动校内人才整合和跨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吸纳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现有优秀人才,打造一流学科团队。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一道,整合省内外优质资源,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打造种业创新国家科技战略核心力量。


强化开放融合。强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三农融合,整合利用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协同开展科技攻关、人才培育、学术交流、平台共建。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中亚五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加快绍骙南繁研究院,支撑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和“中原农谷”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副主任玛丽安一行来校访问


深化评价改革。把作物学“学科特区”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以教育评价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基于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发展潜力和现实表现的人才评价,完善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开发服务型等职称分类评价,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激发师生内生动力、营造学科创新生态。






Q4.谈一谈对未来的学科建设的规划以及思考。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学科带头人王道文教授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建设的根本遵循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核心目标是为党为国育英才、顶天立地出成果、服务国家勇争先、面向世界创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是到2025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到2030 年学科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到 2035年建成高水平世界一流作物学科。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为王道文研究员。王道文博士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担任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全国政协农业界委员,现担任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和农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小麦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1991年以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Science Advances、PNAS、Plant Cell等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


王道文团队作为主要力量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与精细图谱绘制,研究论文分别于2013和2018年发表于Nature,领衔完成威宁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构建,研究结果于2021年发表于Nature Genetics;建立了利用系列突变体解析并改良小麦品质的研究体系,相关论文发表于Molecular Plant等刊物;通过分子和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科兴3302、营养强化功能小麦新品种豫州黑麦1号和2号、耐盐丰产小麦新品种豫州810和科兴789。“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并完成了两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的研究,现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拓展阅读


探秘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谷丰登”,在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这是每个研究者最愿意听到的词汇。他们希望,年年有丰收,样样都丰收。


 为了这个愿景,他们不懈地破译着大地丰收的密码。这些年,32个小麦、玉米新品种从这里出生,带着全国甚至世界高品质高产纪录撒向田间地头,走上国人餐桌。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40000挑1,他们让玉米果穗越结越大
在河南农业大学校园里,有一栋建筑前,时常摊着不少正在“晒太阳”的玉米棒子和小麦粒,身上还都带着编号。
这里,就是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都研究什么?用实验室主任汤继华的话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到让小麦玉米高产、优质并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走进实验室,记者见到了4个玉米果穗,依次由小到大排列。为何玉米果穗会变大?全得益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一个果穗增加40粒,相当于增加10%的产量,每亩增加15%的产量”。汤继华在采访中说,从玉米的4万多个基因中,找到了1个高产基因,培育出的玉米穗才会明显变大。
在玉米研究领域,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复杂,研究难度大,导致突破性玉米新品种选育困难,汤继华却瞄准这一方向,一头扎了进去。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他带领团队优化了杂种优势研究材料平台,将杂种优势复杂性状剖分为单个性状的单基因,鉴定出控制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特异染色体片段,定位了玉米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位,为强优势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16月,汤继华教授团队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豫单888”收获了200万元价格转让费。
为何一粒种子价值百万?原来,如今玉米籽粒机收成为玉米现代化趋势,“豫单888”作为籽粒机收的玉米新品种,2020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示范种植中,曾创出亩产1205.1公斤的纪录,而河南玉米亩均产量为800多公斤。

争创“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调控基因,让小麦拥有更多属性
除了玉米,实验室里还有另外一个餐桌上的主角,就是小麦。从中国的包子到意大利的面,几乎所有面食,都有小麦的化身。
作为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国第一,小麦总产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多,可以这么说,全国每4个馒头里就有一个产自河南。
但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于小麦的要求,不再是吃上“白面馍馍”,而是更加优质的馒头、面条、面包、甜点……
河南小麦能不能跟上脚步?实验室副主任康国章告诉记者:“能!”
“小麦中含有70%淀粉和12%的蛋白质,找寻小麦品质的相关基因,调控淀粉和蛋白质的比例结构,就能让小麦不仅高产、抗病,还能拥有高筋、中筋、低筋等不同的属性。”康国章说,生活中,优质馒头来自中强筋小麦,点心需要弱筋小麦,而面包就得是强筋小麦。
“小麦不仅不掉队,还能赶超走得快!”康国章透露,团队正在攻关彩粒小麦研究,未来,小麦不只是麦色,还可能是黑色、紫色、绿色,这样的小麦富含花青素、锌、铁、硒等微量元素,让老百姓吃起来更健康。
除此之外,面对糖尿病、肥胖症多发的情况,康国章希望研究出抗淀粉小麦。“这样的小麦做出的馒头,饱腹感更好,平时2个馒头能吃饱的人吃1个就饱了。”
在实验室里,记者在各式各样的小麦里还见到了价值不菲的“酿酒小麦”,顾名思义,这个新品种更适合酿酒。2018年,实验室殷贵鸿研究员与茅台集团签订协议,为其提高酿酒专用小麦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成果经费高达594万元。目前,已选育出8个酿酒专用小麦新品种,已通过河南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正在主持制定河南省酿酒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守护农业“芯片”,这个实验室很硬核
河南不只产小麦,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在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布局一个以“小麦玉米”为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见这个实验室之重要。
五谷生长,从种子而来,因此,种子也被喻为农业的“芯片”。但培育一个新品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新品种,通常需要上万次组合试验,而且都要在田间进行。有学生统计过,在小麦生长期的240多天里,科研人员有180多天都在田间地头度过。
“如果没在实验室,那就是在田里。”康国章说,培育过程中,经常需要下到田间鉴定和考察性状,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天气炎热、多地奔波成为大家公认的苦,但是对于从事育种工作的人,在田间发现一个优良选系或者优异组合的兴奋和快乐足以弥补这些“苦”。
正因为有了这些不知苦的科研人,这些年,实验室共走出32个国审和省审小麦、玉米新品种,推广的新品种面积以“亿亩”来计算,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十亿元”来计算,而产生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算。
离开实验室时,天色已经擦黑,多个窗台晕出黄色的灯光,像极了丰收的金黄麦田,那些忙碌的守护者,心里装着的,正是让河南粮食连续突破1000亿、1200亿、1300亿斤大关的承诺。
据了解,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12月19日,在河南省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基础上经科技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成立。
实验室依托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通过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建设而成。
(本部分内容来源大河报 记者 樊雪婧 摄影 张琮 )

本文转自河南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


总策划:冯建灿 

 统筹监制:代莉 胡选振

本期编辑:葛潭怡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