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祝贺!郑州大学77级校友李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根据相关规定,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77级校友李杰教授入选其中。
李杰,1957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本科就读于郑州工学院(今郑州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毕业后回到郑州工学院(今郑州大学)任教。2013年4月被丹麦王国奥尔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
李杰校友长期在结构工程与工程防灾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在随机力学、工程可靠性理论与生命线工程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国际声望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立了随机系统分析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解决了复杂结构的整体抗灾可靠度分析问题,建立了以网络拓扑优化为核心的工程网络抗震优化设计理论等。出版学术著作5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领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曾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0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等称号。2014年,因在概率密度演化理论与大规模基础设施系统可靠性方面的学术成就、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授予学术成就奖——Freudenthal奖章;2017年当选为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学会主席。
回顾过往
有多位两院院士曾就读于郑州大学
他们不断寻求突破
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求是担当”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本科毕业于原郑州大学化学系,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原郑州大学化学系。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合成领域的研究。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原郑州大学化学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催化基础与催化新反应;分子筛合成;甲醇及其衍生物转化;合成气制化学品;烃类转化;催化新过程放大与开发。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原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
纳米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肿瘤血管新靶点CD146,系统揭示其作用机制;设计相应的治疗性抗体,可抑瘤;发现了纳米酶,发明了肿瘤诊断新技术。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郑州大学(原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
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从1999年至今,聂建国先后主持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及组合梁截面抗剪研究”、“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大跨人行桥振动特性及减振方法研究”和“槽型组合梁在轻轨高架桥中的应用技术及设计理论研究”。
王俊,男,1963年生,河南淮滨人,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和胸部微创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住培胸心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及内镜医师分会和胸外科分会副会长。
率先在中国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探索出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一直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创建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技术体系,研创出被《柳叶刀肿瘤》杂志封面文章称为“王氏技术”的诊疗方法,解决了中国肺癌手术的独特难题,推动了我国肺癌微创手术的普及。针对早期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被写入多项国际指南,使我国肺癌的早诊早治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及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奖等。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原郑州大学化学系。
主要从事的科研方向是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高选择性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致力于研究碳-氢键、碳-碳键以及碳-杂原子键的选择性切断与重组反应规律,探索新一代物质转化的途径。曾在《J. Am. Chem. Soc.》等著名杂志上发表过180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