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安徽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一、学校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占地约3200亩。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名,恢复高考后的本科毕业生中,彭苏萍、袁亮、陈湘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800余人。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职工4000余人(直属附属医院1957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00余人(直属附属医院21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5人,学校还有一支由4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26名(含海外院士1名)。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8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0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唯一特别支持),5个III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 2016年,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全国99所高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连续两年在全省就业动态监测体系测评中获第一名。学校拥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拥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37个。 学校积极开展校地、校企、校所、校际合作和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10余个地方政府、100余家企业、近20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外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
校园风景 二、学院简介 矿业工程学院起源于1949年的安徽省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采煤班,已有70多年办学历史。1955年正式成立矿区开采系,1956年学校更名为合肥矿业学院并迁至合肥,1958年学校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矿区开采系更名为采矿系,1971年原合肥矿业学院主体部分迁回淮南,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1991年采矿系更名为采矿工程系,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采矿工程系更名为资源开发与工程系,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7月资源开发与工程系更名为能源与安全学院,2020年11月,因学科发展需要,更名为矿业工程学院。目前,学院在校生规模为850人,其中本科生620人,硕士生180人,博士50人。
1958年10月,刘少奇同志向新校园的劳动大军亲切问候 1960年,邓小平同志参观水力采煤模型揭牌仪式 煤炭地下气化研讨会
上世纪50年代,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研讨会 刮板输送机性能研讨会 2020年11月,安徽理工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揭牌仪式 历史剪影 原能源与安全学院庆祝建院(系)70周年暨创新发展大会合影 学院现有采矿工程、交通工程、智能采矿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采矿工程专业201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次通过再认证,标志已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安徽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矿业工程为安徽省A类(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020年被列为安徽省高峰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九。拥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创新平台以及3个教育部和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近5年,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和150多项面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学院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始终保持着常态化的合作交流,与美国、波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
三、专业介绍 采矿工程(卓越计划)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意识强,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在矿山资源开采与利用、地下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安全监察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采矿工程师能力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实力: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采矿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省A类重点学科、省级高峰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省一流专业。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弹性力学、测量学、煤矿地质学、矿山机械、矿山岩石力学、井巷工程、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设计与优化、矿山通风与安全、煤共伴生资源开采、矿业系统工程、矿山环境工程、矿山法律法规、非煤开采技术、矿山工程技术经济学、矿山防灾减灾、岩土工程数值计算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矿山资源开采、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的设计、施工、科学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参加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 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专家研讨会 交通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意识强,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交通工程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管理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在道路工程、地铁与隧道工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施工、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岩土工程师、交通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课程: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运筹学与交通系统分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安全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交通结构设计与施工、基础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材料、交通电子与信息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交通环境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通风与安全、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挡土结构与基坑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及概预算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工程、地铁及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全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调研 交通工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智能采矿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意识强,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矿山资源开采与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与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采矿+智能融合的知识技能,能在矿井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智能采矿领域从事设计与施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监察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智能采矿领域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实力:首次获批教育部特设目录外专业“智能采矿工程”的两所高校之一。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弹性力学、测量学、煤矿地质学、智能采矿学、矿山通风与安全、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基础、液压传动及控制、运筹学与系统工程、智能测试与控制技术基础、矿山机械、矿山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电工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矿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矿山虚拟仿真、矿井灾害智能监测与防治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智能采矿及相近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施工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
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揭牌 智能化矿井指挥调度监控平台 四、教学科研平台 ◆国家级教学平台: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应急管理部煤矿深井开采灾害防治技术科技研发平台、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煤矿安全采掘装备创新中心、特殊开采研究所(原煤炭部批准)、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五、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5%,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5%。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高学历、高职称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2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获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获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分别有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十佳高校青年”、“安徽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高校优秀教师”;7人获“安徽青年科技奖”,3人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分别有1人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等称号。 教学科研团队 类别带头人/团队名称/获批时间安徽省教学团队袁亮: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教学团队(2020年)安徽省教学团队华心祝: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14年)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袁亮: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机理与技术(2017年)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赵光明:深井煤矿煤岩动力灾害防控(2015年)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杨科: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多场耦合致灾机理与监控预警(2018年)
袁亮院士给本科生开创新课
“能源大讲堂”工程院院士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本科生学业导师召开学习交流会 六、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科学研究主要方向 采矿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智能开采理论与技术、绿色开采技术、矿业系统工程、煤矿动力灾害预测控制。 地下工程: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施工、地下工程监测与可靠性分析、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交通工程:地下交通建设工程、道路与隧道工程、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淮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袁亮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验收会 智能装备与灾害防控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国家能源集团来校进行战略合作协议科研项目与西安交大、煤炭开采国家工程研究院合作签约 学术交流 1986年7月,与波兰AGH理工大学(原克拉科夫矿业冶金大学)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联合科研、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举办国际会议等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2019年5月,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签订矿业工程本科生2+2联合培养、3+2本硕项目、研究生交流学习、学生短期交换合作协议。先后与波兰西里西亚大学,美国斯垣福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伍伦贡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科廷大学,法国里尔大学,日本九洲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矿业与能源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商谈交流与合作
我院学生参加国际采矿夏令营 波兰学生在我院实习基地刘庄煤矿 2017年8月8日为适应国家煤炭科技发展重大需求,由袁亮院士牵头谋划,由安徽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国内相关高校、著名企业及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 2020年8月8日“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第31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三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领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聚一堂,聚焦废弃矿井与煤炭精准开采科技前沿,探讨总结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与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话改革、促创新、谋发展。 32位院士齐聚学校聚焦废弃矿井与煤炭精准开采科技前沿 从2010年开始,学院与波兰AGH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国际采矿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四次国际采矿论坛。学院还承办“第 36 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国际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和研讨,促进了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大影响。
2014年国际采矿论坛在我校召开 2016年国际采矿论坛在波兰召开 第36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召开 七、知名毕业生 恢复高考后知名毕业生代表 序号职称职务姓 名1全国人大常委、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广祥2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4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桂来保5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6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海阁7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元放8江西省应急管理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卿吉9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卫龙10淮河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孔祥喜11皖北煤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乃勤12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章立清13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宜存14淮河能源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世森15蚌埠学院原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刘泽功16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胡千庭八、考研与就业情况 近4年,本科毕业生首次派遣就业率均达到94%以上,最高考研录取率超过32%,不少毕业生考取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相关本科专业中,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的本科生,授予本硕(博)连读培养资格,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 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当年6月底数据) 年份毕业人数就业率(含升学)考取研究生研究生录取率201719494.30%3518.04%201814596.55%2718.62%20199897.95%2626.53%20209496.30%2232.98%202113395.49%3425.56%九、创新创业 近年来,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70余项,其中国家级10项,取得第十五、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第十二届“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2020年第三届 “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组二等奖1项,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1项,2020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优胜奖2项,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各1项,第八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2项,2018“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1项等等。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及获奖 十、团学活动 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为抓手,用先进思想引领青年、浓厚创新创业氛围激发青年、多彩校园文化熏陶青年、丰富社会实践锻炼青年、暖心志愿服务展示青年, 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 近五年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70余项,本科生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获批专利40余项。组建国家级、省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团队近5支。文艺体育活动精彩纷呈,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6项。涌现出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和2016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丁长栋、2017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刘崇岩,2016年学院团委被授予“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院士报告会冯夏庭院士做学术报告
我院学生淮南市舞蹈大赛获奖 学院隆重举办建院70周年文艺晚会
学院师生参加校五四青年表彰 2020年不一样毕业季
师生党员进社区开展服务活动 我院学子在校博辩青春辩论赛中蝉联冠军 十一、近3年学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采矿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1部教材获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材一等奖,获批安徽省首批“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项目。新增安徽省教学团队1个。 2.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获批建设“安徽省能源研究院”,牵头负责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向,与晋城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晋城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成立“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共建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 3.获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批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科研项目11项,与企业签订的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近2亿元,其中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政府签订签订的“无煤柱开采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合作项目合同金额5400万元,单个项目合同经费创学校历史之最。 4.采矿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和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名教师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1名教师获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2名教师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辅导员获得安徽省和全国“最美家庭”称号,1名教师入选煤炭行业技能大师。 5.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学科进入全国B类,在省属高校排名第一,矿业工程学科获批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和高峰学科。新增交通工程、地下工程2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 7.成功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15次,其中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协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7次,学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矿业与能源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8.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70余项,其中国家级10项,取得第十五、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第十二届“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2020年第三届 “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组二等奖1项,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1项,2020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优胜奖2项,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各1项。 9.涌现出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和2016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丁长栋、2017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刘崇岩等优秀学生。 10.近3年我院获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国家级和省级社会实践团队近5支,实践活动得到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年网、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亳州晚报和淮河早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2017年全国大学生暑期遵义实践专项实践——“红色记忆芯片库”征集二等奖1项,2017年天翼互联网+教育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全国优秀团队1个,2017年中国大学生保险责任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金奖优秀团队1个(全国仅有5个)、优秀个人2个。 11.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我院学生取得了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暨第二届中国中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大学普通院校组S队列舞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2017年“中致杯”第八届中国大学生空手道竞标赛获亚军1项,安徽省第二届传统武术精英赛中获形意拳一等奖、八极拳二等奖、六合八法拳三等奖各1项,男子C组朴刀和南拳两个项目一等奖各1项;安徽省第一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获省一等奖1项,第三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和首届中国大学生沙滩手球锦标赛男子甲组一等奖各1项,第三十三届中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男子甲组第一名、2019“芜湖杯”安徽省第二届大众空手道锦标赛个人第一名、安徽省首届高校空手道联盟赛个人第一名、第三名等诸多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