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核科学技术学院
核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由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核科学与工程系等单位组成,是国内唯一同时依托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单位)组建的具有鲜明的大科学工程特色的学院。现任院长为李建刚院士,执行院长为封东来教授,学院分党委书记为李良彬教授。
核科学技术学院具有非凡起点和丰硕的学科建设成果。1958年建校之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在各个院系中设置了与原子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1981年,等离子体物理与加速器物理获得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请并获得“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核科学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在近两次同类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二,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属于其中的A+学科。2020年,学院建立三个系: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核科学与工程系,一个科教融合中心,旨在更加精准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层次核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同时也可进一步凝练我校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特色,加快推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核科学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15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位(何多慧、万元熙、李建刚),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6位,长江特聘教授1位,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位,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资助者7位,教授61位,副教授46位。90% 以上有大科学工程经验与国际合作背景,50余人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或学术机构任职。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8%。学院设有“启明论坛”、“大科学工程讲坛”、“ITER培训论坛”等国内外科学前沿论坛,并聘请国内外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和国家访问教授。
核科学技术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左右,目前在校研究生531名。核科学技术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有75%以上的比例进入国际国内知名大学或研究院所继续深造,除本校之外,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普渡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其中境外深造率达25%左右。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一大批著名学者和学科领军人物,如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汤广福、王秋良、李建刚,以及少将钱立志教授等。近几年来1篇博士论文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近几年来,培养的本科生约6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其中考取国外研究生每年约有20%,博士毕业生一半以上在国际国内著名研究机构或大学任职,有1篇博士论文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核科学技术学院的“核科学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中的A+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核科学技术学院具有本-硕-博、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完整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已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目前正在向教育部申报开设“工程物理”(下设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复杂系统电子学与控制、光束线技术与工程、核聚变、核能科学与工程、核医学、核医学物理和核安全与环保方向)和“应用实验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同步辐射及应用)这两个本科专业,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核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涵盖了核科学与技术下的五个二级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和同步辐射及应用。此外还包括等离子体物理和物理电子学这两个二级学科。与此同时,学院也能够培养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和能源与环保类工程博士,并设有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并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其中,万元熙院士主讲的《核聚变――人类理想新能源》是我校2012年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的3门课程之一。学院建设的核电厂系统仿真教学实验室利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将核电厂的实际运行和操控引入课堂,使学生们可以通过仿真环境来了解反应堆系统的运行和各种响应,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中国科大校内的合肥先进光源、反场箍缩装置(KTX)和科教融合中心的大科学装置,为学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平台,更将教学和学科建设与前沿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学院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创办了“核工程与核技术杨澄中英才班”,每年聘请几十位国内外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学术前沿讲座,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和沙龙,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核科学技术学院在加速器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以及核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同时学院积极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及大科学工程项目,如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和立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及中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FETR)等,工程建设经费逾百亿。学院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近五年来已经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近10项。
核科学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国际国内合作,协同创新。国家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筹)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核科学技术学院首任院长万元熙院士担任组长,协同全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所进行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工程概念设计。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是我国后ITER时代聚变能源路线图中的关键一步。学院成立了磁约束聚变堆设计研究中心。与ITER国际组织签订协议,成立了国际ITER论坛,ITER 总部每年接收十名年轻科技人员(包括高年级博士研究生)去ITER学习,同时ITER每年也将派专家来我校讲课。在加速器和同步辐射应用领域,学院也积极与世界上各大同步辐射装置开展合作研究,近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同步辐射衍射极限环的国际研讨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同时与瑞士光源、意大利光源和巴西光源签署国际合作协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支持下,每年选派15名研究生和年轻科技人员进行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