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东南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135528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招生公告

喜报!5位东大(东南大学)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今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分别公布了2021年新增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东南大学共有3位教授以及2位校友

成功当选两院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2021年新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东南大学共有位教授成功当选两院院士:其中科学院院士2位,工程院院士1位。同时,两位东南大学校友也成功当选两院院士:其中科学院院士1位,工程院院士1位。


东南大学滕皋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顾宁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刘加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东南大学校友史生才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院士,东南大学校友林鸣当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喜报!5位东大(东南大学)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滕皋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和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


滕皋军教授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有突出成就。他扎根临床一线,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介入手术。他发明和创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关技术和理论,大幅度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及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他建立的胆汁漏出导致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支架再狭窄的新理论,为新型支架的研发与广泛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奠定基础。作为分子影像学的开拓者,他发展了多项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术与新应用,并与介入技术融合,引领介入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由于滕皋军教授对国际介入放射学的贡献,他相继被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会、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授予最高荣誉奖。同时,他还荣获了中国医师奖、卫生部和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喜报!5位东大(东南大学)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顾宁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要人才工程入选者,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AIMBE Fellow)。国家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两任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主持人、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


顾宁长期从事纳米医学材料研究,在医用高性能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材料制备、表征与生物效应等创新研究中做出系统性贡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分子为两大基础材料,构建以磁性微泡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材料体系;发明磁致内热法、液相中微纳颗粒磁矩图像法测量等新方法,发现铁基纳米材料的双酶与多酶效应并阐明机制,研制并获批医用纳米氧化铁弛豫率国家标准物质和类酶活性测定的国家标准;研发出高性能医用磁性微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核酸转染与蛋白分离、化学发光检测等新品研发与临床诊断;研发的多聚糖超顺磁氧化铁静脉注射液,临床研究除补铁治疗外可用于磁共振影像增强,为新一代磁共振对比剂奠定基础;创新合成磷脂制备与递药技术,研制出高纯合成磷脂获国药审中心备案,支撑建成国内目前唯一可生产并提供合成磷脂的企业,磷脂材料已用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与药企的高端制剂研发。


发表SCI期刊论文五百余篇,正面他引万余次,编著三部,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许金奖等科技奖项。


喜报!5位东大(东南大学)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刘加平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土木工程材料专家,是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和超高性能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发展了收缩开裂的理论体系,创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立了减缩抗裂、力学性能提升和流变性能调控三个关键技术群,发明了系列功能材料,成功应用于110余项重大工程。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1件,获国际专利1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8篇主/参编标准或规程2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突破了收缩裂缝控制的国际难题,引领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材料与结构和环境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复杂胶凝体系的活化能计算方法,解决了室内与实际工程的性能对应,材料收缩与结构应力计算之间存在难题,创建了混凝土水化-温度-湿度-约束耦合作用模型。突破了开裂风险量化评估的理论瓶颈,填补了收缩裂缝专项设计的空白。成果应用于无锡太湖隧道、兰新高铁和上海地铁14号线地下车站等50多项重大工程,实现了地下空间、隧道、长大结构等无可见裂缝,推动了收缩裂缝由被动修复转向为主动防治。


从分子和微纳观层次调控浆体、基体和界面区的微结构,从本源上提高混凝土宏观性能,解决了高强混凝土粘度大、韧性差,以及常温养护早期强度低、刚度不足等难题,实现了高流动性、超高强度和超高韧性的统一。果应用于NH岛礁防护和南京长江五桥等60多项重大工程,提升了构筑物的抗侵彻爆炸和承载能力。


喜报!5位东大(东南大学)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史生才


东南大学1985届无线电工程系毕业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史生才是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我国太赫兹天文探测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在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物理机理、芯片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做出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201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他领导研制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成功应用于我国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国际天文大科学装置ALMA和SMA等,并将在我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上实现应用,支撑推动我国太赫兹天文学的发展。


喜报!5位东大(东南大学)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林鸣


东南大学1978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毕业生,现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林鸣长期从事桥梁、隧道、海洋工程等技术工作参与武汉三桥、润扬大桥、南京三桥及港珠澳大桥等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从2005年至2018年,历时12年主持了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建设工作。他我国公路桥隧领域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带头人之一主持建成我国首条、世界最长跨海公路沉管隧道,主持攻克多座国家重点公路桥梁工程关键难题


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一等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67项(国外9项),中国优秀专利奖2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38篇;获中国质量奖(个人)、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主创人);被授予首届“央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喜报!5位东大(东南大学)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祝贺东南大学!祝贺五位新当选院士!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