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同济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204903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校动态

同济17项成果集中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斩获CIIF大奖

能从源头快速监测污染物形成和变化的实时监测仪、可安全有效地杀伤肿瘤干细胞的创新抗癌药、为锂电池做全生命周期“体检”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桩找车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宝”、面向建筑外立面安全巡检的“双光双声”爬壁机器人……

9月24日,以“新质领航 数字赋能”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同济大学17项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于工博会高校展区,它们分别来自环境、汽车、医学、电子与信息、土木、机械等各学科,各具创新亮点,更有项目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CIIF大奖),为唯一获奖的上海高校项目,引来不少参观者驻足。

在副校长石振明陪同下,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叶霖霖来到同济大学展台参观,听取成果介绍,向获CIIF大奖的段宁院士表示祝贺。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陆震也参观了同济大学参展项目成果。


大学科研落地国计民生,成果转化惠及多个领域,快来工博会同济大学展区看看这些厉害的成果吧。

复杂高浓度溶液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实时监测仪

尖端仪器是制约我国工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宁院士团队原创光谱学新理论、元器件组件及数字化技术,实现污染防治高端仪器“从0到1”突破,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能够秒级完成化学物种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高浓度测定、有效调控微观化学过程的仪器。仪器在有色冶金及化工染料等行业广泛应用,削减50-80%污染物,年新增销售额12亿元,有望改变当前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无法干预微观化学过程的局面。


该项目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仅10项),为唯一获奖的上海高校项目。

隧道及地下工程所处地下环境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工程安全风险感控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在工程建养全过程中存在测量参数不协同、数据传输不稳定、预警响应不及时等关键问题。土木工程学院黄宏伟教授领衔的地下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科技部创新团队基于IEEE 802国际标准,发明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行业中全面、智能的混合无线传感网络体系,突破了静态网状网络、触发网状网络和动态网状网络的行业领先技术。团队研发的产品已在20个国家的超过2200个商业项目提供服务45000套以上,获取50亿条科学数据,覆盖我国30余个省市一级行政区以及6大洲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复杂地下工程安全风险感控。


人车云融合智能专用车

自动驾驶单车智能在AI推动下不断增强,但全面商用化仍受限,尤其是特种专用车领域。汽车学院吴光强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复运科技自主研发场景驱动专用车自动驾驶作业系统(ADOS系统),构建基于动态场景语义地图的“人-车-云”融合智能系统,以及面向专用车自动驾驶决策规划的开放框架,实现车云融合协同智能作业,有效提升了自动驾驶专用车的作业效率。目前装备ADOS系统的智能高压洗地车已在上海市普陀区的环卫工作中成功应用。

以汽车学院戴海峰教授团队和校友袁永军为创始人的炙云科技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了基于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的电池无损检测软硬一体智能化系统,这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商业化应用,在电池状态评估、云端大数据平台以及快速阻抗谱技术等方面实现了创新,代表了电池检测技术的重大突破,荣获2023年日内瓦发明奖金奖。其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设备EIS Cube和分析软件EIS Mega等系列产品,为电池从生产到退役的全流程提供了高效的检测手段。

肿瘤干细胞对常规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耐药,是脑胶质瘤、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复发难治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医学院施裕丰教授经多年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依赖线粒体功能存活,并找到氧化磷酸化通路上的特异性靶点。基于该靶点研发的药物可安全、有效杀伤肿瘤干细胞,结合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有望对脑胶质瘤、胰腺癌等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大幅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相关药物将于2025年进入临床阶段。


面向日化和化工行业的柔性智能化充装装备,由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徐立云教授团队针对行业快速换型的共性需求研发而成。采用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灵敏数字泵、高速定位技术和行程增量插补算法,实现不同规格容器的精准定位和高精度充装。该装备产能为1500-3000支/小时,具有订单管理、在线监控和报表统计等功能,通过一键切换,实现不同包装型号的批量柔性生产,确保生产线的快速稳定运行。


基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科研创新成果的同驭汽车专注于“新一代线控底盘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产品布局涵盖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悬架和底盘域控制器。拥有IATF 16949质量体系认证、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L3级认证、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ISO21434网络安全认证等国际知名认证。同驭汽车总部和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已建成年产能 150万套的智能制造工厂,为近百家知名企业配套两百余款车型。


移动布控特殊作业监测仪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刘成菊教授主导的同济人工智能(苏州)研究院自主研发,是一款可对多种气体(可燃气体、氧气、硫化氢和一氧化碳)实时监测,并可将气体和视频数据实时上传的高性能便携设备。移动布控特殊作业监测仪利用物联网通信、气体实时监测和视频传输技术,打破传统安全监管限制,全程闭环管理高危作业,减少窒息中毒风险,为化工企业和工贸企业带来先进、可靠的安全解决方案,为高危作业环境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针对目前太阳能在建筑领域应用中存在的设备效率低、安装位置受限、供能模式单一等问题,以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巍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克服了高精度阳光跟踪、多镜元低成本同步控制等技术难题,开发出建筑整合型太阳能自适应追光聚能器原型机。该机能够主动跟踪阳光并精准收集光能,具有独特的阳光自适应能力,还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易维护、可多能输出等特点,容易与建筑物高度融合,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传统低空飞行器的续航和载重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低空经济进一步规模化的主要瓶颈之一。汽车学院宋珂副教授团队突破超薄金属基双极板非对称径向流程工艺、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柔性电堆装配及高精度热传质解耦调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出大功重比、宽温域、高可靠模块化氢燃料电池,实现大载重长距离低空物流运输、极端环境长航时数字化巡检和大面积农林牧渔养护等多场景应用,有效解决了低空飞行器载重和续航能力不足的痛点问题。


同禾科技专业从事土木工程领域智能化施工,先后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设备四十余项和多套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机器视觉智能测量系统作为创新技术产品的代表,已在桥梁、隧道、边坡、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的健康监测项目上获得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该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及智能灾变识别算法,将图像数据转化为变形数据,实现对各类土木工程结构物的超高精度非接触式实时测量,能够为工程结构健康状态诊断、隐患探测、预测预警等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工业机器人专用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人手指、手爪、关节等部位,检测压力、形变、振动、温度、湿度等多种外部参数,广泛用于指力研究、触觉反馈、负重测量、力矩控制等。针对机器人的特定应用场合,产品在结构设计、电路设计、信号解耦及标定、通讯交互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定制化技术研究与工艺开发,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在加工、搬运、定位、装配、测试等工业应用上的智能化程度。

随着工程建筑大量进入设计使用寿命周期,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工程建筑状态成为后基建时代的刚性需求。土木工程学院孔庆钊教授团队瞄准工程建筑安全无损检测与数智化运维,融合多频光谱-声谱感知特性和智能算法,研发了面向建筑外立面安全巡检的“双光双声”爬壁机器人,实现了建筑外立面裂缝亚毫米级准确识别和外立面空鼓高准确率检出。此外,团队还研发了面向建筑构件内部不可见损伤的微弱超声信号NDT检测系统。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朱晗团队研发的城市智慧充储一体化系统(“智充港”)将储能电池与无人车底盘结合,基于自研的电池(热)管理、自动驾驶、综合柔性用能调度技术,解决传统充电桩模式在各类停车场景中面临的限制,实现从“车找桩”向“桩找车”转变的同时,发挥储能属性的优势,利用“峰谷套利”“虚拟电厂”等模式降低智充港运营成本,实现有序充放电,从需求侧助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正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高动态运行,一体化关节是最重要的核心驱动零部件,且占人形机器人约50%的硬件成本。目前,行业内存在大扭矩输出和大电流高温超限的矛盾,高减速比和力距传递透明度低的对立等挑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何天然团队开发了多场景全系列高扭矩密度一体化关节,实现长时间低温稳定运行,力矩传递透明度高,力控柔顺化运行,以及轻量化紧凑化设计。项目团队已经为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定制化关节。

纤传科技专注于飞秒激光直写光纤光栅传感器(fsFBG)及成套解决方案,与汽车学院魏学哲教授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团队立足中德政产学研联动建设,与多家海内外机构单位通力合作。核心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电池在线多参量量测及状态评价,通过在单体电芯到整包等全部层级,以植入或贴表形式布置fsFBG,深入采集电池包内的温度、应变及气体成分等数据,结合全球唯一掌上化、微型化的fsFBG解调仪,构建电池神经系统(BNS)。

医学院徐国彤教授团队致力于重要致盲眼病的创新治疗方法研发。聚焦于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诱导分化方法,将传统需要数月的分化周期缩短到25天,显著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质量控制,并在动物模型研究中显示出明显优于国际上临床研究报告的疗效,为视网膜变性患者带来希望。

同济大学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一年一度的工博会为有利契机,主动挖掘学校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学校科研管理部、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的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既为成果项目提供办公场地的“物理平台”,也作为职务科技成果全赋权的“承载平台”,通过持续孵化支持,助推学校一批科研创新成果尽早落地转化应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畅通落地之路,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同济人,一直步履不停!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