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其前身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政治教研组(1953年)。2011年8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全独立设置。学院设有5个教学科研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刊《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挂靠学院。北京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本院。
1984年,北京科技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的单位,并于1990年首批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联合成功申报了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2006年,学校单独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目前,学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科技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的主干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3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现已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等特色研究方向。学院先后招收过本科、二学位、专业学位(高校辅导员班)、硕士、博士等各层次学生,为国内高等学校、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机构输送了数千名专业人才。
学院成立以来,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曾举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国际研讨会(ISSA)、2018年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年会等高端学术会议50余次;教师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8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CSSCI检索论文248篇;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连续四年突破300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自成立以来,共引进了20余名青年人才,专任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数稳定,结构渐趋优化,层次不断提升。学院目前共有在职在岗专任教师 60余人,其中包括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思政杰青”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1人,北京市思政课特级教授3人。
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扎实的基础,参与建设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及第六届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自独立建制以来,坚持开拓创新,曾获得连续获批2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择优支持计划,《形势与政策》慕课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北京市首批教学改革示范点,并先后获批2个北京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及首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特等奖等8项。学院思政课教师10余人次在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的一等奖,2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1人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求是》杂志曾刊文《讲台传真知 实践育英才》的文章,介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北科大模式”,《新闻联播》、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院思政课教改情况。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适应信息化大趋势,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舆论领导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了“思想理论信息全媒体传播平台”,其中包括社会思潮与情监测系统、慕课录制系统、“一站到底“党史知识竞赛系统、马列文献资料库等,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院与文化在线建设了全国首家“数字马院”,与人民网、求是网主流媒体合作,共同开发了《十九大顶呱呱》、《看齐歌》等一系列青年喜爱、网络流行的动画视频作品,点击量达数十万。
同时,学院充分发挥社会的助推器作用,依托北京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会、北京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先后举办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新上岗辅导员等专题培训,培训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及相关思政工作干部累计达8000余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院每年制作10期“思想理论动态专报”,定期向教育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市委教育工作等上级部门提供教育决策与信息服务,得到了一致肯定与好评。学院2016年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新世纪新阶段,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院全体师生以矢志不渝、甘于奉献、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秉承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同心同德,认真落实教育部、北京市相关文件要求,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按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式,建设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的坚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