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华东师大获批4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23号)正式印发,获批4项华东师大。
教育部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工作旨在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本年度,全国高校共有845个项目被认定为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项目负责人 |
1 | 基于“第二计算平面”的计算机科学智慧在线实训平台 |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王伟 |
2 | 五“性”合一的AI人才培育机制探索与实践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周爱民 |
3 | ICT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 吕岳 |
4 | 新工科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 教育学部、教育学类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阎光才 |
华东师大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本次立项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项目分为综合改革类项目和专业改革类项目2大类。其中,综合改革类项目包含新工科理念研究等9个项目群,专业改革类项目包含人工智能类等20个项目群。华东师大获批综合改革类项目2项,专业改革类项目2项。
为了更好地推动华东师大新工科项目建设工作,教务处于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举办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汇报展示活动。教务处挂职副处长彭超对华东师大“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完成状况进行总结,介绍了华东师大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的项目开展情况,并对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校内立项情况作了简要汇报。
华东师大获批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展示
2017年,华东师大有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目前均已成功结题。在此基础上,3个项目团队合作开展科研与教学实践合作,联合创设“基于信息技术优势学科的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并成功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项目负责人 |
1 | 面向新经济的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 |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 周傲英 |
2 | 新工科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软件工程学院 | 曹珍富 |
3 | 面向智能系统的卓越IT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软件工程学院 | 何积丰 |
华东师大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已结题)
其中,《面向新经济的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评比中唯一获评优秀的师范类高校送评项目,由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该项目立足应用、拥抱开源,践行“应用驱动创新”理念,实施CST计划(联合15所高校成立专业建设协作组,启动培养方案(Curriculum)-课程大纲(Syllabus)和教材(Textbook)制定计划),自主建设在线实训平台——“水杉”系统,引入社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优势显著,2019年数据专业入选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
自主研发的水杉平台系统架构概览
《新工科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面向智能系统的卓越IT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项目均由软件工程学院负责,项目团队获得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19年软件工程专业入选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
其中《新工科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产业化需求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本原则,聚焦密码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2018、2019连续两年暑假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暑期学校,联合公安三所、启明星辰,搭建网络安全实训平台,参与校内外学生人数多达250余人。此外,本项目指导本科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信息安全领域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面向智能系统的卓越IT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围绕着培养具有“数据驱动—软硬协同—人工智能—系统安全”一体化系统能力的高端人才,建立面向可信智能系统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该项目建立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了9本教材(其中4本已出版),建设了16门在线课程,1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本科生重点课程,申报了2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作为负责单位,积极筹建“中国机器人操作系统联盟”,服务于国家需求的种树机器人等项目在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在智能系统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形成。
央视报道服务于国家需求的种树机器人项目
“新工科”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