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2011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是隶属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具有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良历史传统,自1958年建校起,就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学院成立前身为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6个教研室,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学院拥有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心、廉政研究中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等重要学术研究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政治信仰坚定、学源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0余人,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8人,45岁以下的专职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占比50%。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2人,入选北京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特级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获得者4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发展,2012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着重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同时兼顾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的建设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等特色研究方向。学院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任,近五年来,承担全国教学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繁荣计划、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及奖励6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到款580余万元;在《哲学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目前正积极投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主渠道、主课堂和主阵地作用。学院积极探索与“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相衔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微对象-微内容-微方法-微载体-微管理”“五微”融合的“微”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成效。2013年,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验班为例”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资助;2017年,获评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大创新项目1项;2017年,学校获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位授权点建设不断加强。通过招生制度改革,有效提升了生源质量;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80余人,学院为每位研究生设立“科研创新项目”,提供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多名学生在北京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学院连续三年荣获“优秀组织奖”;所有研究生在导师指导和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生奖学金、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奖学金。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每年有多人考入顶尖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为政府机关、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相关机构输送优秀理论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部署和自身学科特点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立足国际视野,开设国际性比较课程;邀请美国底特律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日本中部大学等高校相关领域顶尖学者到学校发表主题讲座、参加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和研究生赴美国、德国、波兰、新加坡等地参加学术研讨会,宣传学院最新研究成果,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氛围,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继续秉承“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不忘初心坚守信仰,不辱使命奋勇前行,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新优势,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新跨越,续写马克思主义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