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前身是创建于2008年的外语系,2012年撤系建院,承担外语专业及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和研究。外语学院现包括英语和翻译两个本科专业。外语学院拥有一支素质高、师德好、业务强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教授4人,副教授22人,讲师30人;博士5人,硕士44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以上教师占81.6%,60%以上的教师曾出国访学或到海外参加培训。学院聘有包括博士生导师在内的客座教授5名。
建院以来,外语学院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专业建设等方面均获得了较大提升,实现了科学发展。学院现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校级“师德标兵”3人,先后有8人次获得省级教学奖励,连续三年派出多名教师赴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培训,5名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电化教育》《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河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500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5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60余部。2021年,学院成立了“跨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工程?文化翻译中心”两个科研平台。
外语实验教学中心现有16间语言实验室,承担全校外语课程的视听教学任务,为师生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学院还建有虚拟情景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翻译综合实验室等。
学院党建工作富有成效,其中“五尚吾行”活动被评为“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微党课活动获得学校党建品牌一等奖,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及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牢固、专业面向宽,具有扎实的英语读、写、听、说、译及相关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系统的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翻译、英语学科教育、国别文化、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应用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外语教育、外事、文化、经贸等领域的科研及生产发展需要,从事英语教育、外语科研、涉外商贸、英汉互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英语专业以“英语+教育/国际传播”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构建了“专业+综合技能+职业人素养”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融“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国际课程”体现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特色;将英语语言实训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国外QS排名前200的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国外多所高校建有友好合作关系和国际交流项目。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政府涉外部门、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海关边防、教育科研院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外事管理、涉外经贸、驻外机构、涉外新闻传播、国际旅游、外语教育、翻译等部门从事涉外文秘、涉外行政管理、外事管理、涉外贸易、涉外金融、涉外记者、英语教师、口笔译员等岗位的工作。
学位学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翻译专业
培养目标: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多方面的口、笔译知识和技能的翻译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达到如下目标: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深的中西文化修养;熟悉中、英语言差别,熟练掌握笔译翻译基本技巧与策略;同时第二外语达到初、中级水平,能适应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翻译类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依托工业软件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宗旨,坚持“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学生实际、紧扣社会需求”的原则,按照“实用、够用、能用”的培养思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两德两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达到“三对接”(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培养质量与资质认证对接)。
就业方向:翻译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政府部门、工程科技、企事业单位的外事接待、法律、外贸等口笔译工作,在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从事外语翻译教学及与翻译有关的科研、管理等工作。
学位学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