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师资雄厚
历史系现有专任教师61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25名、助理教授16名,且80%具有海外学术背景。教授、副教授全员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现有“中国通史”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了“民间历史文献学导论”等多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历史系聘任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外高校教授兼任讲座教授,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历史系为强基班学生设立生活导师(辅导员)、学业导师(班主任)和科研导师。每届强基班配置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的两位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引导学生设计学业规划。每位学生都配备一位专任老师担任科研导师,因材施教,凸显个性化培养。激励优秀青年教师开设高水平的研讨式课程,瞄准学术前沿,激发学生的学术志向。
02
组织保障
成立“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历史系主任担任召集人,审定通过“历史学基础学科强基暨拔尖学生培养细则”,负责定期跟踪课程进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强基计划”学生学习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每届强基班委组成,在强基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工作,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负责与学校、院系、教师沟通强基班学业与社会实践等问题。
03
经费资助
历史系设“强基计划”专项资金,用以聘请专家讲座、开展学业竞赛、实施科研训练、奖励教学改革等。保障教学实践经费投入,保证实习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与田野实践的规范化实施。
04
政策支撑
分阶学习,实施“本研一体化”培养。低年级注重学习历史学的核心知识和基础理论,高年级强化史学写作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在此基础上,贯通相关方向的硕士课程,实施“本研一体化”的培养计划,强基班学生在三年级课程结束后,可申请转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发展个性,强化多学科交叉训练。利用厦门大学学科齐备的综合优势,与其他学科“强基计划”合作交叉课程及学生项目。推进国内历史学“强基计划”的横向联合,互换学生访学,互认课程学分。
小班教学,打造科研创新环境。从经典阅读、外语训练、史学写作等环节推进小班教学和研讨,鼓励学生加入历史系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导强基班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研奖励,举办本科学生论坛、工作坊,创办学术刊物进行校际交流。
05
平台广阔
历史系现拥有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美国史研究所、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中心、闽商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校外与地方政府、高层次文博单位合作,在福建、江西、浙江等省设有十余个田野实践基地。2022年,由厦门大学历史系牵头、联合中山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组成的“历史学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06
国际视野
历史系强化学生英语交流与写作能力,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短期的英语授课。激励学生参加国际英语等级考试,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与澳门大学等达成合作协议,交换学生赴境外开展一学期或一年的专业学习。
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历史文书工作室;在马来西亚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调研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开展研习营活动,已多渠道搭建了多样态的国际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