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中山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211852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系介绍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24年,前身为矿物地质学系,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之一。历经地球科学系(2002-2014)、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2014-2017)。中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科研和教学上有辉煌的历史,首任系主任黄著勋教授著《中国矿产》,是中国早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著之一。同年,朱家骅(后任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央行政院副院长)从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加盟中山大学,后任系主任,与矿床学家谢家荣共同策划由国民革命政府成立两广地质调查所,该所隶属于中山大学地质系,开创中国人于两广地区地质调查先河,两广地质所是当时国内4个最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所之一。创办初期,先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两广所和地质学系师生有朱家骅、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八人。在1952年国内高校院系大调整期间,中山大学地质学科整建制迁至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前身),后又分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今并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从而进入体外发展阶段。1972年,中山大学复办地质学专业。良好的区位条件,深厚的发展底蕴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地质学学科重新走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培养地球科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目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师及专职研究人员百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珠江科技新星创新人才等15人次,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近20人。目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具备“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培养地质学(理科)、地质工程(工科)本科专业人才。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地质工程(专业学位)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在中山大学三大建设的支持下,已建设有:物质成分与结构分析系统、年代学分析与测试系统、观测和探测与数据融合系统、三维成像与动力学模拟系统和地质灾害与工程试验系统,具备相对齐全的实验分析和探测设备。

  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地学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中山大学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支撑平台等,地质学系本科人才培养中体现综合化、国际化、学术化特色,强化基础地质的教学基础上和拓宽国际视野,以培养复合型、实践型、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10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开展本科生地质野外实习和科研训练项目资助等。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推进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已建设有长江三峡、湖北神农架、安徽巢湖、海南昌江、云南澄江和广东河源等野外实习基地。目前我院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高达70%以上,为国家高层次学术人才输送了后备力量。

  在中山大学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师生围绕双一流建设上下齐心,为跻身我国重要的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阵地而共同奋斗。重点围绕地球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谋篇布局,着重聚焦特提斯带和环南海等的基础地质问题和与国民建设密切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推动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表效应、深地探测与资源能源和地质灾害与地下空间利用等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学院每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广东省创新引进团队项目以及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项目近百项,实现了论文量质的快速提升,地球科学现已进入ESI高引学科行列。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