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贵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成立于1982年,前身是基础医学部,1938年本校创建之时,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李宗恩、王志均、朱章赓、汤佩松和张昌颖等我国知名医学教育先驱开启了基础医学院的历史,也奠定了基础医学学科服务边陲健康事业的基调。历经八十载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创建以来,先后涌现出许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学家,如病原生物学家李宗恩、金大雄、李贵真、陈汉彬教授,病理学家侯宝璋、刘家骝教授,组织胚胎学家杜卓民教授,微生物学家于本崇教授等。他们在丝虫病防治、蚤类学、吸血双翅目昆虫分类学、地方常见病病理学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到学界高度认可。而今活跃于学科研究一线的专家教授们,继续在前辈科学家奠定的特色方向上,带领团队取得了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包括燃煤型地氟病的分子病理损害特征和发病机制、老年性痴呆分子发病机制、登革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重要媒介昆虫和食源性寄生虫的系统研究与资源开发、带绦虫分子系统学、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预测指标、肝纤维化发病的分子机制和肿瘤免疫学等,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是实现我校“具有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的基础。
学院立足本省实际情况,为保障贵州当地医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区域人群健康水平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凝练科学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坚持学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并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基础医学学科在贵州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贵州省培养了一大批“用得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规模
学院所属的11个教研室(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微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免疫学教研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室)中, 医学生物学,基础化学,病理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获批为贵州省高校精品课程,;实验教学中心拥有6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感染与免疫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及生命科学馆,共计5000余平方米,能容纳3000名学生上课。学院的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占地2000余平方米,拥有20余名PI组成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基础医学相关的各类领域科学研究。
师资力量
学院在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11月,基础医学院在编在岗人员185人,合同制人员26人,基础医学学科管理下正高35人,副高85人,博导90人,硕导174人,学历硕士以上181人,基础医学学科省管专家7人,科技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8人,贵州省教学名师6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4人,政府津贴获得者5人,“千层次”人才6人,“百层次”人才1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5人。
学科建设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狠抓科研基地和学位点建设。学院于 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1 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寄生虫学和病理学);2003 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009 年获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本省最早的医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7年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基础医学院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药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毒理学、民族药药理学、转化医学和民族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等10个二级学科方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等8个二级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4个二级学科。获批科技部及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个,拥有1个省级优秀特色重点学科(基础医学),4个省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常见慢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常见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自身免疫病治疗及相关机制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贵州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常见慢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才基地(贵州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人才基地、贵州省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人才基地)、3个省级创新人才团队(中央财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创新团队建设(贵阳医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贵州省重大常见疾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树突状细胞应用与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贵州省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贵州省高等学校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防治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等学校病原生物学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厅创新团队(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免疫学创新团队、乳腺癌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贵州省生命科学科普基地)。近几年学院在学术梯队、教学、科研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院现开设特色专业两个——分别为基础医学及医学实验技术,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黄大年式优秀教学团队1个。
教学研究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严谨治学,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重视学生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1年底,承担7个层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本科、成人教育本专科、本科自考)20多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本科课11000余人、成人及自考教学2000余人 、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0余人、留学生140余人的教学任务,每年教学时数近10万学时,为国家培养和输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学及相关专业人才。近三年在贵州省教育厅及学校立项教学改革课题39项获得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9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获三等奖各1项、获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贵州省赛医学组二等奖1项、参加“全国虚拟仿真实验作品大赛”分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此外,学院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近三年共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及设计性大赛”获“二等奖”1项,参加中国第十一届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及设计性大赛”获“一等奖”1项、“优秀奖”2项,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各类竞赛获一、二、三等奖10余项,国家级挑战杯各类竞赛二三等奖6项;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全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14项。
基础医学学科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省委组织部人才基地2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贵州省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实验室3个,贵州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发改委工程中心4个。各类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经费2681.4万元。
近五年,基础医学学科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5项。科研项目总经费8101.2万元。2021年曾柱教授获批的重点项目“不同硬度的细胞外基质拓扑结构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力学-化学耦合分子机制研究”是贵州省数理学领域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16篇,其中SCI论文330篇,核心期刊论文283篇;获得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贵州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术交流
基础医学院宗恩博士论坛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莅临讲学交流,迄今已举办近70期。柔性引进院士1名,国外客座教授12名,现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二十余人次出国学习、考察及学术交流,每年平均有百名国内外学者来我院访问、讲学、学术交流,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院发展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服务边区的医疗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带领广大教职员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学院致力于将基础医学教学科研与临床一线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抓手,为贵州省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批判思考能力、慷慨服务意识、坚定领导力以及强烈责任心,并且能起到模范的作用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相关人才,为贵州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专业方向
基础医学院除负责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000多名之外,还开设了基础医学专业及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其中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于2013年批准设立,2014年招收学生,迄今共有本科生334人,毕业就业率达86%。基础医学专业于2017年开始招生,现共有学生202名。学院坚持从严治学,规范管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并以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体系,使学生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培养学生自律、团结向上的优良风气。
特色研究方向
基础医学学科现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毒理学、民族药药理学、转化医学和民族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十一个二级学科,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
1.分子病理学:结合我国及本省特色,长期开展地方性氟中毒分子病理损害与防治、少数民族区域性常见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退变性疾病分子发病机理、人体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2.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包括了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相关研究 、医学昆虫系统研究及资源开发系统研究、食源性寄生虫生物学与实验动物病理学研究等方面。
3.免疫干细胞与实验组织学:在组织工程与干细胞技术、树突状细胞的的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神经内分泌与组织发生、神经损伤修复及再生等领域具有国内外领先的学术优势。
4.系统病理生理学:以糖尿病肾病、肝纤维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贵州常见病为对象,开展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
党政及学生工作建设
基础医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管理科、学生科等3个党政科级机构,共计12个教工党支部和3个学生党支部。现有学生3000余人,专兼职学生工作教师13人,学院学生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认真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不断提升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了以育人为根本,以德育为首位,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围绕“双一流”建设工作中心,形成树一流的队伍形象 ,育一流创新人才的工作目标,发挥学生工作的整体功能,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全员育人模式。多年来,基础医学院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基础医学院以“五个一”的工作思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我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恳谈会、运动会(第一名)、迎新晚会、三赛(微生物知识竞赛、解剖学知识竞赛、文献阅读)三早(早临床、早科研、早实践)等系列活动,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促进三风建设;以党建带团建,树立牢固的意识形态。开展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十九大精神、我爱国防演讲比赛、三会一制一课加强学生思想工作建设,塑造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在学生工作中,基础医学院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即: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贯穿“一条主线”,运作“两个阵地”,抓好“三项活动”,开展“四项专业比赛”,以“校园五个一工程”,“学生六率”为具体目标,培养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