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福建农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学
院
介
绍
学院创办于1958年,现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和教学平台7个,共建自然资源部创新中心1个。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84%具有博士学位,51%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8人。获部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和科研团队3个,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
学院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提倡教研相长,以研促教。已建设有校级科研中心3个(根系生物学、水资源与水安全、环境生物电化学)、研究所5个(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植物营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国际镁营养研究所、海峡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每年呈40%递增,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省农业科技神农奖等奖项。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在线资源共享课11门。
学院秉承国际化办学理念,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及就业竞争力。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环境工程专业拥有CSC(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交流项目,已选派近几十名本科生赴美国、加拿大交流学习。学院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3年获国家级支持10项,省级支持12项。
学院教学、科研及办公环境一流,实验实践条件完善。建设有土壤分析、植物营养分析、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土地资源与规划、遥感与制图等综合性专业实验室,拥有高效液相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气质联用分析仪、扫描电镜、粉末衍射仪、元素分析仪、红外分析仪等高端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值超4000多万元,同时建设有野外台站4座、科教基地5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为在校生开展创新创业及实习实践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专
业
发
展
沿
革
to now
福建农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资源与环境学院,由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发展而来,于199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05年设立环境科学学科硕士点,2011年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入选“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截至2019年9月,共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体系篇
01
培
养
体
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全国,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和新农村建设领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有强烈家国爱国情怀,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一定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较强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系统掌握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技能,并在农业及农村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能在相关部门、行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领域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规划、设计、监测、运营、管理、销售、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教学科研体系现拥有围绕本科生培养建立的教学团队和围绕学科发展建立的科研团队共六支,其中教学团队在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下达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包括在线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种竞赛在内的多项教改项目;科研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的教学及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专业学科的发展。
02
课
程
设
置
立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系,体现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以支撑工程教育认证12项毕业要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解决环境污染及生态影响类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任务,设计搭建由通识教育课程群、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群、工程基础类课程群、专业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群、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
包括:思想政治类、英语类、军事体育类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与政策、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其它类。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实验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
(3)工程基础类课程
包括:环境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环境工程原理(及实验)、电工及电子技术等。
(4)专业基础及专业类课程
其中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包括: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及实验)、环境监测(及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实验)、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与防治等。专业选修课包括: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CAD、环境化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法学、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环境生物电化学(双语)等。
(5)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论文、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
03
师
资
力
量
目前,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6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5名,中级职称14名。所有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88.5%;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1名,36-45岁教师10名,46-60岁教师5名。
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金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金山学者-青年拔尖人才1人、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2人。
知名教师
周顺桂
院长教授博导
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二级)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003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09月-2014.11在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二级研究员;2014年11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修复、有机废物生态循环利用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500(其中,ISME Journal、Angew.Chem.、Biosens.Bioelectron.、ES&T、WaterResearch等IF 5-years>5.0论文50余篇),论文SCI他引5000余次,个人H指数44。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广东省专利优秀奖(排名第一)、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百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吕健
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
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副究员。并于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受英国皇家会基金资助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从事中–英引进研究学者工作。2016年9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在有毒、有害、温室气体的吸附与存储、离子吸附与去除、持久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与降解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Coord.Chem.Rev.、Chem.Commu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荣获2013年度英国皇家会中–英引进研究学者奖。省级精品在线课程《高等仪器分析》负责人,承担《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环境工程技术前沿》等课程。
曾建雄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百人计划”
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废水管理中心读博士。2002年12月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在荷兰达尔夫技术大学von Loosdrecht教授组交流,发表多篇高质量的SCI论文;2009年6月–2017.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2018年1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十二五”863课题,1项“十一五”国家水污染控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子课题,1项中石油科技创新基金课题。在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170余篇SCI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34。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
易志刚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别在湖南师范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担任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先后在大连理工大学、德国马普化学所和马普生物地球化学所访问研究。
工作以来主持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挥发性有机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崔喜勤
环境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2004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至今工作于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工作,期间曾赴台湾中兴大学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
主讲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以及相关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主持《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曾获学校优秀教师及学院“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一等奖;主持多项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校企合作在内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数篇科研及教学改革论文。同时长期为环保企业提供废水治理及工程方面的技术支持,取得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被聘为福建省环保厅特约环保监督员。
(1)教学团队
目前环境工程系拥有一支由26名专职教师和3名实验员组成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学团队,承担着包括理论课、实验课、课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实习实践在内的能够满足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所有教学任务,为国家和地方区域输送了千余名环保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团队老师们积极申报各类教改及课程建设项目,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省级培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还立项和完成多项教学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类教改项目,公开发表多篇高质量教改论文,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正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团队老师们结合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科研特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在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企业污染物治理、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地表水环境改善、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解决方案,同时反哺教学,丰富课堂知识,为学生培养拓展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机会。
(2)科研团队
目前环境工程系围绕学科发展建有环境生物电化学、废水生物处理及资源化、环境功能材料、痕量气体与全球变化、水土环境植物-微生物修复五个科研团队:
一、环境生物电化学团队
以菌种资源库的建设、胞外电子传递机制和工程应用(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堆技术、微生物电合成、土壤生物固碳)为主要研究方向,拥有团队成员14人。其团队负责人周顺桂教授于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成员1人获得省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55项,总经费2671.8万元。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第一单位在SCI论文60篇,其中SCI一区顶级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5篇,SCI二区论文1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已授权2项,以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所申报的发明专利(UTM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同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周顺桂教授领衔成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团队”,获聘粪污资源化福清整县推进项目(投资1.2亿)首席专家;领衔编制“漳州市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方案”,获农业部好评(全国排名第4)。
以本团队为依托,获批“有机固废资源化与土壤修复福建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二、废水资源化团队
以废水生物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拥有团队成员5人,课题组近2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创新团队等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研经费200余万元。
在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等环境工程领域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课题组长曾建雄教授,200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8年加入福建农林大学,目前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多名,指导本科生10余人。
三、痕量气体与全球变化团队
以痕量气体界面交换及其与全球变化关系、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有机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要研究方向,课题组近五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研经费300余万元,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课题组长易志刚教授2012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福建农林大学首届“金山学者-青年拔尖人才”。共指导毕业研究生10余名,目前在读导研究生10名,研究生3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指导本科生100余人,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4项、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性项目6项。
四、环境功能材料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功能材料吸附与分离有毒有害气体及环境污染物、环境友好催化剂降解及转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多孔分子材料制备的方法学三个方面,课题组近年来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英国皇家会中英引进研究学者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资助,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课题组长吕健教授获得2013年英国皇家会中英联谊信托奖,2017年入选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特聘教授”。课题组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本科生12人,指导本科生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
五、水土环境植物-微生物修复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微生物的联合修复行为及作用机制、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及回用中的应用和难降解污染物治理过程中的生物强化技术,课题组简介已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先后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等,已发表论文70多篇。
04
平
台
建
设
一、实验平台
环境工程系拥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等,为相应课程配套的实验课、毕业生论文实验研究探索提供保障;根据教学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人才引进及科研经费的投入,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以及精密分析监测类仪器,建设环境工程仿真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训中心、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验室,各实验室面积总计达1200平米。
二、实践平台
结合专业工科特色,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纺织印染企业废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课程实习单位和福建省洁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环卫士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福建锦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毕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与技术研发的平台和机会。
诸多合作实习基地
发展篇
01
教
育
培
养
一、本科生培养
教学团队多年来已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000余人,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11项,省级7项,校级数十项,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性项目6项。
环工学子们还曾在全国第二届农建专业创新大赛中获得本科组二等奖,在2018年“创青春”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在2018、2019获得省级优秀奖,同时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