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西南大学农学专业介绍
农学
一、专业介绍
1.发展历史
农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和学校的优势专业之一,起源于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农业系(1933)、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农业讲习班(1936)以及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农艺系(1946),1950 年三校农艺系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设农艺系,1952年院系调整农艺系更名为农学系设农学专业,此后一直延续至今。自开办以来,本专业已培养万余名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办学特色
农学专业依托作物学、生物学学科,具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
农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物生产、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坚持“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现代农业高素质人才。学院设置有“隆平实验班”,培养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已成为21 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的先锋专业。
3.师资力量
农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正高8人、副高16名,中级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3名,16人具有博士学位。
4.核心课程
农学专业设置有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农学专业设置有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作物学各论等六门课程核心课程。
5.就业情况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深造或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推广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自主创业实现农场主、企业家等梦想。
二、专家推荐
1.【何光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西南大学农学专业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农学专业正焕发着崭新的活力。随着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对农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将继承传统,致力创新,敞开胸怀,迎接更多有志气青年加入农学专业,投身于祖国的农业科学事业,追梦求实,成就辉煌!
2.【张正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大学农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学校优势专业,是培养科学家、企业家以及科技人员的摇篮。农学专业起源于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农业系(1933),自开办以来本专业已培养万余名学生,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农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生物学、作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物生产、作物遗传、作物改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深造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企业等单位工作,实现成为科学家、企业家等的梦想。
农学专业实验设备精良,师资力量雄厚。农学专业拥有国家一、二层次人选2人,部级专家1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2人;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正高8人、副高16名,中级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3名。
欢迎同学们报考西南大学农学专业!
三、学生体会
1.【2013级农学专业3班 米月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还依稀记得自己拿到录取通知那一瞬间激动的情形,转眼间早已已经进入毕业季,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和曾经陪伴自己青春岁月的老师和同学们。回首这四年,感慨良多。
我本专业学的是农学,一开始对农学并不够了解,认为学完之后出路不是很好,我的许多同学也有同样的疑惑。所以在我们大一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本专业更加了解,更加热爱,院上决定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开设农学专业导论的课程,这门课由何光华、唐章林、张正圣、张建奎老师讲授,由浅入深地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农学、国内外农学研究现状、农学本科课程介绍、素质能力要求以及农学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听完老师们激情洋溢的讲课之后,我不仅对农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纠正了自己对农学的狭隘理解,同时老师们讲课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农学、对科研深深的热爱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中国,农学道路是很艰辛的,搞科研更是山高水远,但这完全不能阻挡农学科研人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教授们的思想和感受,刚刚有些了解农学的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走上农学科研这条道路,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像老师们一样热爱它,但我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做好每一次实验,因为我知道选择的前提是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和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我们2013级农学学生根据培养计划,在大一到大三上学期学习完所有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如专业必修课有普通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耕作学、栽培学等,专业选修课有气象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棉作学、稻作学、薯作学、麦作学、烟草学、油菜学、玉米学等。我认为院里安排的培养计划比较合理,课程覆盖全面,没有遗漏,有些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使我们既能整体把握又能细致学习,同时还学习了一些园艺学总论等专业选修课,大致了解其他专业的内容,使我们更好的融会贯通。这些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分两个大方向,一个是作物遗传育种,一个是作物栽培,所有这些课程学完,我对这两个大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两个方向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在逐步学习过程中我每次课上都有收获,逐渐深入了解农学,也慢慢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开始试着明确自己的方向—作物遗传育种。
大三下学期学院组织实习,我选择了校外,想的是可以早点锻炼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当时我做的是管理岗位工作,不用做实验。在那段时间,自己的实习内容和本专业关联不大,自己实习工作也做的比较顺利,于是当时又萌生了考公务员的想法,一直到暑假结束,我一直在纠结考研还是考公。后面自己最终选择考研,许多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其中最大的是方书记。方书记开设了一门课叫就业指导,对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非常有帮助,当我大三下学期感到迷茫的时候,方书记了解到后主动找我谈话,使我一步步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当大学老师,而我当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准备考研。当我在纠结于要考公务员还是考研时,方书记一步一步引导我,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但是方书记帮我确定了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让我抓紧时间着手准备,从而没有浪费最为宝贵的那几个月,现在已经被浙大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学录取的我,对方老师是十分感激的。
母校难忘,师恩难忘,我定会谨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在农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2013级农学专业4班 黄文倩】
也许不停行走的人总会意识不到时光一点一滴的流逝,总感觉昨日我还带着好奇与憧憬的目光步入西大的大门,今日我就已经准备好购买离别的车票了。谈到毕业感悟,我的脑海便立刻像是过电影般回忆起了我大学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想我的本科生涯不能用好也不能用差来形容,因为无论是好还是坏,对我来说都是收获颇丰。好的方面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坏的方面也让我接受了深刻的教训。
想起刚进大学校门时的我,面对父母离别时忍不住的哭泣,那时的我虽然憧憬,但更多的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面对千里之外陌生环境的无助和恐慌。然而我很快便发现身边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校园里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和社团组织,大学那独特又充满魅力的文化氛围让我很快便释然了离家的难过,开始充实而又丰富地度过每天的时光。在这里,我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同学情谊和无法取代的学生活动经验。我想我会很难忘记那些夜晚,与院辩论队的小伙伴们为了商量辩题而展开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热烈的相互讨论。
如果说大学的前半段让我快速适应并爱上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后半段便是我开始学会尽快确定目标,慢慢沉淀下来,专心致志为未来铺路。
在一次次询问内心后,我得到了想要攻读本专业研究生的想法,随后为了达成目标便一直努力学习,最终成功保研于浙大。回头想来,我不仅要感谢自己能够一直坚定信念,不为他人他事所干扰,更要感谢农生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优秀的教师资源所给我的帮助。这里具体想谈谈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张正圣教授,除了在专业理论以及实验两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指导之外,在我申请参加的三所院校的保研夏令营时间与实验日程相冲突时,他十分爽快的准了我的假,还认真帮我书写介绍信,给我推荐相熟又可靠的导师,后期保研进程中也时刻关注我最终的去向。我想他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会给予我深深的启迪。而农生院对我来说也是像恩师一样的存在,既给予我专业知识的熏陶,又给予我贴心的人文关怀。
大学的后两年时光,相对他人而言较为轻松的我主动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一职,也因班长和团支书各自考公务员和考研的繁忙,经常主动招揽他俩的工作来干。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是十分珍贵的,因为以往的我总是太过于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忘了更好地联系身边的人,更好的维护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在不断地与学院老师们和身边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拥有了更好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当然四年的时光,我也发现了自己仍然有很多的不足: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惰性,总想着偷懒;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与人相处时还是容易固执己见,不善于变通......这些隐藏在我身上的毛病在大学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这也提醒着我要尽早将它们改正过来。
对于呆了四年马上就要离开的农生院,我想真诚地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学院可以一直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希望学院可以更加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对于未来出路的思考;也希望学院可以多创造一些能够让学生们更早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作为这四年来教我知识,给我关怀,伴我成长,让我结识很多挚友和恩师的家园,我在此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回忆,因此我在这也衷心地祝福农生院可以越来越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3.【2013级农学专业3班 梁磊】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之前,中国的产业都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想到这里我不禁疑问,为何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农业发展却不及美国?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明白世人对农学专业充满偏见,也明白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让人们唯利是图,哪怕放弃自己真正的兴趣。在上大学之前,我并不明白什么是所谓的农业科学,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农业工作者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工作。在参加过农场勤工之后,我才懂得农业研究人员需要热爱,吃苦耐劳,以及一丝不苟的品质。而亲身体会之后进行的专业概论课程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也明白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认为学农的人和搞农业的人其实就是种地的人,就是农民。一样的艰苦朴素,沉默认真,永远用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势——就是耕耘天地间的姿势,长久而安静的工作着,腰一弯,身外的成功与失败,赞誉和毁辱,都与自己无关,只能听到风吹叶子的声音,然后在收割的时候,脱去穿旧了的白衬衫,单纯地笑,欢快地笑。对于我来说,我愿意并且希望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记录者,戴一顶草帽,带一双眼睛,我觉得,农民应该是这样子的,应该是如此的认真严谨,充满热爱和责任感的,应该是习惯性的低头,去探索脚下的泥的。从教授们身上,我感受到他们的骄傲和倔强,我相信那是只有吹着田里清劲的风,一心一意、一步一脚印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才有的骄傲和倔强。当然我什么都不懂,只会想一些奇怪的事,也许我以后会发现自己的愚蠢。农业的卑微和它承担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责任,使得“农业”这个词,在千年之后仍旧沉默,沉重,深厚。不管世界,不管别人变成怎么样,仍然有那么一些年轻,总有这么一些年轻人,不顾父母的不了解,不谅解,脱下鞋子,把脚重新埋进土里,仍然怀着一腔热血和愁思,傻傻地说出像理想啊青春啊这样的傻话和大话。
对于我来说,我依旧希望,一如既往的安静和沉默,去学习观察,思考,记录,平凡地行走在人群中,不被提起,不被察觉,只要我还记得默默地坚持和坚强。学好本专业,做一个自己想做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