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西南大学历史学类专业介绍
历史学类
一、 专业介绍
1.历史学专业简介
专业发展历史:历史学专业的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史地系。吴宓、孙培良、李源澄、邓子琴、吴毓江、杜钢百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为本专业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铸成本专业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本专业支撑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一级学科科研流动站、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授权点、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权点。专业特色为充分利用学院民族学专业的学科资源,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博学精业的历史专业毕业生。
本专业师资力量:专任教师3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比例约为91.9%;教授15人,比例约为40.5%,副教授8人,比例约为21.6%;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33人,比例约为89.2%。师资年龄结构合理,形成老、中、青的三级梯队,各年龄段教师人数合理,有利于本专业的长远发展。历史学专业在籍学生总数为162人(2016级历史学大类按50%计算),生师比合计约为4.4:1。
本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国古代史通论、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近现代史通论、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民族学通论、社会学概论、国学概论、《四书》要义、《五经》精蕴、中国历史文选A、中国历史文选B、中国历史地理。
本专业就业情况: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一部分升入国内名校读研或留学域外名校,大部分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其中不少进入恒大集团、美的集团、泸州老窖集团、网易等著名企业。年均就业率超过90%以上。
2.民族学专业简介
专业发展历史:民族学专业于2004年创办并开始招生,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旨在培养符合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有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史”重庆市重点学科,成为本专业的支撑学科。本专业充分利用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学科资源,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重视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拓宽学生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形成了以民族学与人类学为主干,兼具历史学与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民族学人才培养体系,构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师资力量:本专业专任教师19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比例约为94.7%;教授8人,比例约为42.1%,副教授4人,比例约为21.1%;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17人,比例约为89.5%。师资年龄结构合理,形成老、中、青的三级梯队,各年龄段教师人数合理,有利于本专业的长远发展。民族学专业在籍学生总数为103人(2016级历史学大类按50%计算),生师比约为5.4:1。
本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通论、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近现代史通论、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民族学通论、社会学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志、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史、应用人类学。
本专业就业情况: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一部分升入国内名校读研或留学域外名校,大部分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其中不少进入恒大集团、美的集团、泸州老窖集团、网易等著名企业。年均就业率超过90%以上。
二、 专家推荐
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蓝勇教授】
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历史学专业的学习是以复原客观历史轨迹,发现社会发展规律,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重大历史使命。学好历史学可以给人类带来许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西南大学历史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有70多年的办学经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吴宓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培养出的毕业生有的后来成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有的成为拥有历史研究素养而在行政、经济、文化等部门工作的人才。现在历史学专业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和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授予权,其中中国历史地理、抗战大后方历史、中外古典文明、西南民族与经济等研究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历史学专业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导师14人)、副教授10余人,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韩国、伊朗、希腊等国家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西南大学历史学专业定位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胜任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国家机关、企业公司等单位的研究、教学、管理方面的人才,欢迎对历史学专业感兴趣的青年学子融入西南大学历史研究队伍之中。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黎小龙教授】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由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构建起来的不同人群,我们往往称之为“民族”。顾名思义,所谓民族学,就是研究民族的。不过,民族学不同于旅行者的猎奇之旅,她对异文化的关注,更多在于借用他者的视角关注自身,从而实现对自我文化局限的超越。当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民族分离主义甚至民族极端势力也借机兴起,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深深的不安和创伤。要实现不同人群的有效沟通,促进人类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除了彼此加深理解之外,别无他途。民族学就是做这个工作的。
西南大学民族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远自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民族史家邓子琴先生即在此耕耘。21世纪初,随着民族学学科的建立,民族学本科开始招生,迄今已经持续14年之久。在此期间,凭借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史重点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研究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毕业生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深造,成为民族学研究的新生力量。还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成为颇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复合型人才。
诚挚地欢迎各位喜爱民族学的青年才俊选择西南大学民族学。
三、 学生体会
1.【2013级历史学 翟艳军】
有如白驹过隙,4年时间匆匆过去,带着浓浓的不舍,我将告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历史学专业,开启另一段人生征程。四年来,在这片充满温情的知识热土上,我收获了知识和友谊,更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理想与志向——从事历史学研究。是这段经历,让我这个原本的历史学门外汉窥见了史料背后风云变幻的瑰丽世界并为之深深震撼,让我爱上了历史学。
刚刚进入校园时的我们,还以为历史只是科普读物上的那些故事,在学院开设的专业导论一课中,徐松岩老师用深刻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向懵懂的我们展示了何为史学,何为历史研究。邓云清老师通过温和严谨的方式引领我们认识了世界古代史,初步掌握世界古代史发展概况,孙运君老师鞭辟入里地讲解了中国的古代史,让我们从制度、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立体地认识了中国古代社会。陈一容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通论》的课程中让我们明白了该如何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庞杂的史料进行筛选和处理,在冀开运老师《世界近现代史通论》的课堂中,我们得到了宝贵的课堂演讲的机会,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懂得了陈述的逻辑。张文老师在其《考古学通论》的课堂中以史学学者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班同学,带领我们拨走笼罩在考古前的奇幻迷雾,认识了真正的考古学。朱圣钟老师的《中国文化概论》和徐松岩老师的《西方文化概论》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轨迹与各个阶段的特点。陈宝良老师的《四书》要义和李世平老师的《五经》精蕴课程用两年的时间使我们初窥儒学的深刻奥义,是学文更是学习为人。学院为历史专业同学开设的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如卞兆明老师的《中国瓷器》、潘洵老师的《重庆大轰炸研究》、谭刚老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肖世洪老师的《道教与养生》、吴建华老师的《东亚史专题》、曾现江老师的《西藏历史文化》、马强老师的《宋代史专题》、黄贤全老师的《西方政治制度史专题》等,均从各个角度夯实了我们的专业基础、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宽度。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还在学院设立的学年论文制度中通过论文老师手把手的教导掌握了对于历史研究者最不能缺少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方法。大三暑假期间学院组织的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专业实习,更是将大家头脑中历史学只是读书写作的观点打破,使同学们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扩展了对史学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大家都受益颇多。
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历史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涯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涵养出的“以史为鉴”的态度更加能够使我们受益一生。
2.【本科2013级民族学 卢鹏程】
时光荏苒,春梦秋云,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就读的四年时光匆匆而过。这四年的时光既漫长又短暂,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更有收获和成长。这四年的时光也充分让我爱上了西大,爱上了历院,更爱上了民族学。回想这四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最要感谢的是陪我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每位老师和同学,是你们让我慢慢的爱上了一个陌生而又美好的学科——民族学。
初识民族学得益于喻小航老师讲授的《文化人类学》课程,老师用生动易懂的方式讲授的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引领我们逐渐从“外行看热闹”到了“内行看门道”。李世平老师讲授的《中国民族史》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正视现实。田阡老师讲授的《民族学调查方法》课程为我们开展专业实习,调查民族概况、姓名、人口、语言、经济生活、家庭婚姻、宗教、民间文艺、科学教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问题提出了生动、丰富的资料,并列出了详细的调查提纲。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裴丽丽老师讲授的《中国民族志》、黄秀蓉老师讲授的《社会学概论》、李海峰老师讲授的《世界民族志》、李文学老师讲授的《中国民族关系史》、韩雪老师讲授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丰富多彩的专业理论课程,让一知半解的知识得到诠释和解读,让我们对民族学的理论进行了奠基,并逐步巩固和充实,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大三暑假前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专业实习,这次田野调查深入石柱的村民小组,和村民直接沟通,不仅是我们民族学学生的一次专业“成人礼”,更是从深层次锻炼了我们沟通协调和组织应变的能力,这对我们就业无疑意义非凡。很多同学都在民族学专业学习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在就业面试环节能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去应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此外,民族学教会我们的实地调查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更是对我们今后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旅程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