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广西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88005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校动态

2金5银8铜!我校学子再创佳绩

10月12-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现场比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获得全国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8项的好成绩。本次大赛,我校实现单次比赛全国金奖数量达2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首次获得金奖且排

金奖项目:别出“新材”——超高吸能汽车防撞吸能盒的领航者

所属学院: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 本科生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温帅帅

项目成员:杨自雁,罗婞,王若璇,杨筱,曹少凯,黎佳怡,苏永杰,余佳钰,张子扬,赵薇,黄仟刚,陈永斌

指导老师:潘利文,赵翠华,庞兴志,李安敏,赵艳君,韦炫辰,潘家鸿,梁天权,赵小莲

项目简介:

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位列世界第一,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这也成为诱发汽车交通碰撞事故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高速冲击碰撞,造成的损失巨大,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能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吸能盒是汽车碰撞的安全防护装置,被誉为汽车的防撞头盔,提升其吸能能力是降低人员及汽车系统损伤的关键。别出“新材”项目团队经过长期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发现现有汽车吸能盒核心材料的吸能能力极低,导致其吸能盒吸能能力也较低,只能适用于低速轻微碰撞的减震防护,不能满足汽车高速碰撞的防护要求。针对行业痛点,别出“新材”项目团队依托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拓进取,将想法变成行动,将行动变为现实,首次提出将具有超高吸能能力的金属基复合泡沫材料应用于汽车防撞吸能盒,通过三大技术攻关与创新(百道循流渗透铸造技术、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协同吸能技术),解决了工业化大尺寸大批量生产金属基复合泡沫材料的工艺难题,并将金属复合泡沫成功应用于汽车吸能盒,具备超高吸能能力,为汽车高速冲击碰撞的吸能减震防护带来了曙光。向“新”而行,“材”能致远,守护汽车交通安全,我们永远在路上!


奖项目简介

银奖项目:出类“靶”萃——超高纯金属钪靶材制备领军者

所属学院: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 本科生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裴皓楠

项目成员:何贵麟,姜帅博,廖华登,薛冰欣,王瀚,杨帅,周鑫南,朱苏情,刘颖,王博玮,黄婧昕,黄方迪,刘心月,杨赞禾

指导老师:王南南,吴达慧,王欣鹏,范利民,田春,何奕阳,贾琦艳,陈锡勇,孙翔,罗能能,黄丹琳,金中州,罗盛柳,周大淇,张新光,王龙滨,宋敬敬,朱艳秋

项目简介:

当今的5G时代是高频的时代,且频段数目与日俱增,然而现有滤波器芯片存在压电系数较小的问题。AlScN薄膜作为新生的薄膜材料,能有效提高压电系数。钪靶材作为磁控溅射过程中向AlN薄膜中掺杂的关键材料,其纯度直接决定滤波芯片性能。但国内高纯金属钪靶材的制备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致使中国高纯钪靶材市场处于空白状态,无法满足芯片使用靶材的战略需求。为此,出类“靶”萃项目团队依托广西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特色物性稀土粉体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创新性融合三大核心技术,历经百余次实验,数十种技术尝试,得到满足芯片需求的高纯金属钪靶材产品(>99.999%)。本团队计划打造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纯度金属钪靶材制备高科技公司,团队是以裴皓楠为项目负责人,有多名院士和产业专家组成指导团队。本科学生团队申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8项,成员多学科交叉融合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致力于产学研一体协同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替代。


银奖项目:蓝珊高科——南海珊瑚繁育技术的领航者

所属学院:海洋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 研究生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农科

项目负责人:韩民伟

项目成员:梁中豪,黄旗旗,韦梅婷,赖秋月,杨淼,彭梦娇,韦京利,黄晓薇,陈美琪,劳子彤,李思琦,蒙林庆,王永刚,赵国欣

指导老师:黄雯,黄学勇,黄荣永,唐妤,张媛媛,胡峰

项目简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的珊瑚礁正急剧退化。为了响应海洋强国战略,保护我国南海珊瑚礁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韩民伟博士牵头组建了以梁中豪、劳子彤、彭梦娇、黄旗旗等为核心成员的跨学科高水平团队,在黄雯、黄学勇、黄荣永等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团队依托国内唯一专注于珊瑚礁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一套以“人工修复带动自然恢复”为核心理念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实现珊瑚繁育与移植的一体化,并创新性提出三大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一:珊瑚陆基养殖技术。基于微型生态系统及其演化理论,自主创新设计国内领先的珊瑚陆基养殖系统,珊瑚养殖成本降低30%以上,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能力。核心技术二:珊瑚热驯化技术。团队率先开展了南海珊瑚对温度的遗传适应与短期驯化机制研究,通过调节生理和分子机制培育出的超级珊瑚,耐热温度提高2-3°C,克服了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珊瑚死亡率高的痛点。核心技术三:珊瑚人工礁体建设技术。自主创新设计珊瑚亲和度高、耐海水腐蚀且具有结构特色的人工礁体,成功将珊瑚海区移植的成活率提高至90%以上。项目成员共计发表SCI论文41篇,申请国内外专利22项。团队在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北部已投放人工礁体1400个、珊瑚苗床120个,移植珊瑚苗8万余株,修复珊瑚礁面积达30公顷,居全国首位。此外,团队建成了全国首个珊瑚礁科普公益馆——涠洲岛珊瑚馆,其自运行以来,累计参观人次已超20万,开展公益科普宣传及专业培训场次达100余次,受到社会媒体广泛报道200余次。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珊瑚礁生态修复领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力求为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银奖项目:“肠治久安”——畜禽肠道保健产品的开拓者

所属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赛道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创意组

项目类别:现代农业

项目负责人:徐百昌

项目成员:张歌音,黄敏,杨云乔,张丽芳,钱雅静,张志丹,李裕鑫,刘震赫,陈丽娟,张启,李卓然,曹嘉,罗诗祺

指导老师:司红彬,刘诚,胡丹丹,沈水宝,钟秋,苏接瑜

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养殖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市场,但我国畜牧业整体表现为“大而不强”,畜禽疾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其中肠道疾病尤为严重。项目团队专注于畜禽肠道保健、立足广西本地优势植物资源,针对猪、鸡两种主要动物开发五款核心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三套核心应用方案。通过“产品应用+技术指导”模式开展助农工作,有效降低了畜禽的发病率、提高农户养殖收益,切实做到了科技助农,助力乡村振兴!

银奖项目:密算核芯——抗量子破解的龙芯安全模块前瞻性密码技术研究

所属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赛道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产教协同创新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杜永强

项目成员:李永康、谢锋、覃周瑶、文思懿、肖睿成、刘馨、黄春凤、林杰敏、黄姝艺、王一茹、李子健、张鹤千、李世卓、何文杰

指导老师:韦克金,张振荣,刘宏邦,蒋津辉,黄丹琳

项目简介:

密码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是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密码的产生和管理对于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商用的密码技术是基于计算复杂度的SM2/SM3/SM4等,其安全性依赖于潜在窃听者计算资源有限这一前提。随着算法的进步以及超级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现行加密算法被破解的时间大大缩短。量子保密通信是量子力学与信息论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一种理论上无法被破解的通信方式,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A 股上市公司龙芯中科作为国内第一的自主 CPU 引领者及生态搭建者,肩负重任! 但目前国内布局的量子通信设备与企业级处理器无法适配。密算核芯团队在广西大学副教授韦克金的带领下构建了基于硅光子集成芯片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及终端互联方案,历时多年的攻坚克难,团队在核心设备芯片级集成、低成本终端设备同步以及芯片嵌入的量子终端互联技术三大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构建了可以同时实施量子随机数产生、量子密钥分发以及量子数字签名的芯片级量子保密通信系统。未来,团队将持续致力于打造保障信息全要素安全的芯片级量子通信网络,探索量子密码技术的最优方案。


银奖项目:天源净水:基于非常规水源开发的仿生空气取水方案

所属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赛道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产教协同创新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张松

项目成员:吴咏婷,付膑弘,张溥阳,黄婧昕,李秀珍,廖宇柯,刘涛,迟明超,王金龙,刘艳华,聂志超,周义博,罗宇航,任佳蓉

指导老师:聂双喜,卓能聪,罗斌,蔡晨晨,张振荣,王双飞

项目简介:

东南亚石漠化地区正面临着中高度的饮用水短缺压力,物理缺水、水质不达标等现状,严重时甚至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依托于软科排名前三的学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和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聂双喜等人的带领下,团队针对东南亚石漠化地区气候特征,自主研发了一款行业领先的仿生空气取水器。针对现有空气集水设备存在的“高效吸湿材料短缺、液滴转移效率低、传统冷凝能耗高”三大难题,开发了超吸湿纤维素材料;构建双重仿生耦合技术,使液滴转移效率提高500%;首创摩擦电强化传质技术,使能耗降低50%。负责人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发表空气集水的原创成果(ESI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193),并受邀担任第一届可再生材料国际会议研究生论坛主席。其他成果包括专利54项,SCI论文124篇。项目技术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作报告,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7次在国际会议获奖。依托学校一流学科平台和中国东信产业化支持,团队始终坚持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围绕东盟实际产业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项目有效缓解了石漠化地区饮用水短缺的困境,为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西大力量,为全球水资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据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为中外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该项大赛是全国教育大会后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学生创新活动。今年的大赛共吸引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学校,514万个项目20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其中国际学生近4万名。经过层层角逐,最终有141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现场比赛。我校在本次大赛中报名参赛数量达5770项,参赛人数21940人次,创历史新高。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