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介绍
学科地位:历史悠久、国内知名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是建造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统称。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其沿革可追索到1930年设立的土木工程系水利组。1952年,水利组调整到华东水利学院(现更名为“河海大学”);1958年,同济大学成立水工系,设水电站及水工结构、陆地水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地基基础专业。1964年设立地下工程系,1979年开设海洋石油建筑工程专业,1985年更名为海洋工程专业。根据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上海国际港口码头建设的需要,在海洋工程、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等优势学科基础上,1999年开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2005年获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整合相关学科专业成立水利工程系。2011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了“土木工程(港口海岸与防洪工程方向)”博士学位方向。
专业内涵
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一般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社会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行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
依托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平台,水利工程系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等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广泛联系,并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台湾大学、成功大学、逢甲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0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机制,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开展本科生跨区域异地教学、本科生研究生短期访问交流、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学位。聘请国外著名大学专家担任兼职教授,邀请外国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本科生研究生日常教学。
止于至善的未来人生发展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是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国家战略举措。国家城乡建设特别是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众多,前景广阔,供不应求,涉及领域包括水利水电、城市水务、港口、航道、国土资源等,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城市水务、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及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勘察、咨询、施工和管理等。毕业生约有70%选择在国内或出国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去向主要是设计院、研究院、勘察院、大型施工集团等,就业单位主要有: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航道局、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总院、上海船舶工程设计院、上海电力设计院、上海市建工集团、上海市城建集团、中交集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航务工程设计院、航务工程局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从设立土木工程水利组至今已历经八十余年,同济水利人始终秉承“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脚踏实地、积极探索、敢于担当,水利学科培养的大批毕业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许多人已成长为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已经铸成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块块坚固的基石,我们为此感到由衷的自豪。
杰出校友
马钢峰,200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美国欧道明大学助理教授。
娄厦,200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助理研究员,2015年入选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
王金龙,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2005年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任工程船队工程师、浮吊船“大力号”副队长(副科级),获得2015年度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王炜,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任无锡市惠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长,获得惠山区总工会“知识型先进职工”称号。
武伯弢,2009年同济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毕业,越南国家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所主任。
冯海防,2009年同济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毕业,就职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获得中交四航局港湾院“设计标兵称号”。
柳航,2012年同济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毕业,就职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局,任综合管理科副科长,获得2015年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科级干部”。
潘毅,2009年同济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毕业,就职于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副教授。
联系人:代朝猛副教授,电话:02165982531,邮箱:daichaomeng@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