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北京科技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116745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院系介绍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6年10月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的铸造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12月,应用科学学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与表面技术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铸造研究所等8个系(所)。2001年3月,8个系(所)重新整合,成立了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4系2所2中心。2008年12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材料学院的2所2中心为主构建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学院即形成了现在的架构,下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所属的3个二级学科也全部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3和2007年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第3(高校排名第2)和第2。2006年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第1。美国汤森路透公司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00-2010数据检索,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球排名16, 进入该学科领域的1%。2011年据美国ESI数据检索,我校材料学科SCI论文数量一直稳居全球该学科领域的前1%,2010年全球排名16位,2011年排名13位。10余个学会及其二级学会挂靠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如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及其近10个二级学会。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教授112人,副教授7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0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6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9人等。拥有配套齐全的材料制备与分析条件,研究装备总值超过3亿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北京市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和国家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获授权发明专利403项。出版专箸、教材48部,获奖者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9人,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7人。近五年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726篇,SCI收录论文1456篇,EI收录论文1571篇。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195篇。

学院在教学发展及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柯俊院士领导的“大材料”试验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我国材料学科改革的典范。2007年由肖纪美院士和柯俊院士牵头,依托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在2007级本科生中成立材料学院理科试验班,明确了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材料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院依托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在2008级本科生中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其宗旨是进行与国际先进高教体系接轨工作的尝试,注重学生交流能力、领导能力和全球意识的培养,制定了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全英文教学计划。国际班试点工作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2009年,以国际班为试点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区”被列为首批“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坚持“注重基础,加强应用,发展交叉,促进联合”的科技工作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在科研工作中同时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研究队伍建设,以平台和基础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促进科研能力稳步提升。强调团队组合,积极承揽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本学科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215项,实到经费6.01亿元。同时近3年组织主办、参加国际、国内会议336次。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平均每年约百余人次,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已举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51场。

材料学科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优秀人才,目前大多是各领域的栋梁和骨干。其中杰出人才代表有罗干、黄孟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王崇愚、叶恒强、周邦新、柯伟、何季麟、王一德、陈国良、张统一等12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数十名国家特大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

面向新世纪,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学科方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国内前茅、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