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用AI赋能文化传承!阳光学子自主打造闽剧知识科普机器狗
今年春晚,机器狗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而在春晚之前,阳光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田宸睿和同学们已经开始研发一款闽剧知识科普机器狗“小闽”,并于今年寒假社会实践期间成功推出。 “小闽”外观萌趣,电子屏上的表情随机生成,四条腿和尾巴能够灵活摆动。当记者尝试呼唤“小闽”并询问闽剧相关问题时,它不仅能精准识别语音指令,还能详细介绍闽剧知识,进行互动问答。 传统与科技的碰撞 赋予机器狗“交流意识” 经过团队讨论和老师指导,他们决定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打造一款闽剧知识科普机器狗。在硬件上,团队选用esp32单片机;软件上,结合C语言和AI大模型赋予机器狗“意识”;外壳则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整个设计制作仅用一周左右,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田宸睿负责软硬件部分,其他成员分别负责AI模型微调和资料收集。其间,阳光学院还组织团队前往福建博物院深入了解闽剧文化。 田宸睿坦言,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首次接触此类项目,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通过研究开源项目,逐步掌握了技术要点。最大的挑战是机器狗与AI大模型的数据传输问题,最终团队采用WebSocket传输协议,以流式传输形式降低对话延迟,提升了响应速度。 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9% 知识储备丰富 据介绍,“小闽”采用双mic降噪和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确保语音指令精准识别,实际测试中语音识别准确率高达99%。田宸睿介绍:“它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涵盖互联网及权威古籍中的闽剧知识,除了不能演唱,几乎有问必答。” 寒假期间,团队带着“小闽”开展线下闽剧科普活动,新颖的形式深受大众喜爱。田宸睿表示:“机器狗凭借AI大模型的广泛知识覆盖,避免了网上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在闽剧知识科普方面优势明显。” 未来方向: 提升人机交互 推广至更多场景 春晚机器狗的热议让田宸睿和团队深受启发。他们计划进一步优化“小闽”的人机交互功能,使其动作更加多样自然,甚至通过AI生成动作,让交流更加亲近。同时,团队还考虑将“小闽”推广至图书馆、旅游景区等场景,让更多人通过这一创新形式了解闽剧文化。 田宸睿表示:“我们希望‘小闽’不仅能传播闽剧文化,还能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