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登录 | 注册

福建高考早知道

[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校直通车

已有 26673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招生公告

祝贺!我校系统4项成果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10月23日,上海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我校系统4项成果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包括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

中医面诊数字化、智能化识别的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完成人:


_

李福凤


_

李晓强

钱鹏

张文强

孙祝美

韩吉

张红凯

郭春荣

王立娟

王慧雯


项目简介:

面诊是中医临床诊病辨证的特色诊断方法,但传统面诊存在主观评价、规范化采集和客观化诊断技术不足等瓶颈问题。针对此问题,项目组通过多学科团队长期合作,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面诊图像标准化采集-颜色高还原性-特征提取与识别-智能化建模”创新性构建了面诊智能化关键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主要技术发明创新性工作如下:(1)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率先开发一种基于中医面诊图像的标准色卡,建立颜色还原性模型,解决了不同环境下、不同设备之间的面部图像颜色的高还原性和一致性;同时确定模拟标准光源参数和图像采集距离,建立了中医面诊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方法。(2)提出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种新的视觉注意力选择模型,融合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建立了面诊神、色、形、态等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与分类标准,突破性实现了中医临床望神色信息的数据化。临床验证,面色判断准确率为91%,唇色、目神和光泽达到95%以上,为临床客观精准评价提供了新方法。(3)首次应用中医面诊数字化技术对慢性肾衰、慢性乙肝、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等五脏病证分析,建立了病证结合的面诊数据化证候诊断方法;同时建立了10万余例的面诊图像库,率先探讨了面部五色的参数范围。(4)基于面诊关键专利技术研发的“云+端”的中医智能镜和面诊仪,已产业化,应用到科研教学、健康管理、临床辅助决策等领域;首次实现了中医面诊云端存储与运算,创新“互联网+智慧中医”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基层中医智能化辅助决策诊疗。

项目组率先开展面诊信息化诊断研究,解决了传统面诊数字化、标准化程度低的短板。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项,软件著作权4项;团体标准1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发表论文60篇。其研究成果近3年推广应用830余家单位,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和推动中医诊断学科学术发展,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

特色民族药骆驼蓬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


_

王长虹


_

刘伟

吴晓俊

王峥涛

程雪梅

李淑萍

王晗雪

赵婷

郑希元

穆丹丹


项目简介:

项目围绕特色骆驼蓬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首次对国内骆驼蓬属植物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发现了一个新种或变种P. Variety,丰富了药材资源,建立了基于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化学计量学分类法,从形态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层面对骆驼蓬属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证P. variety为一个独立的新种或变种;构建了快速、直观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实现了活性导向的骆驼蓬活性生物碱的分离纯化,明确了选择性抑制AChE和BChE的构-效关系,并证明生物碱为其抗老年痴呆、止咳祛痰平喘、抗炎镇痛的主要药效成分;阐明了多种成分的体内外代谢特征和代谢减毒增效机制,明确了量-时-毒-效关系,揭示了总生物碱的毒性耐受性机制和安全范围;明确了骆驼蓬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中发挥抗痛经和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升了制剂的科技内涵;首次将真伪鉴别和活性评价相结合的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应用于民族药的品质评价,构建了质量标准体系。骆驼蓬子国家药品标准此前通过国家药典委公示。骆驼蓬子、香青兰子和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等3项企业标准的建立,提升了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

研究成果获授权专利4件,发表论文91篇,其中SCI收录48篇,总被引1756次,SCI总被引1218次。整体成果于2015年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的生产、质量控制及临床推广中进行应用,先后获得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上榜品种(2018)、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2019),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注册许可(2018),促进了民族药的国际化。2020-2022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478万元,实现销售利润6073.06万元,上缴税收5730.81万元,成为新疆首个销售过亿的大品种。通过药材种植推广,150户种植户均年增收2000元,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产生了很好的科技扶贫效果。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项目名称:

中医智能诊断关键技术、标准与应用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完成人:


_

王忆勤


_

燕海霞

郭睿

夏春明

颜建军

许朝霞

刘国萍

郝一鸣

徐璡

吴平


项目简介:

项目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及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与多家高校合作,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开展中医智能诊断技术研究20余年。

取得以下成果:(1)研发中医智能诊断设备。硬件方面,在四诊仪结构设计、脉诊传感器研发、整体外型及人性化功能设计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软件方面,在舌面分割、色彩校正、四诊信息特征提取与分析、四诊信息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发Smart TCM-I型中医四诊仪。(2)制定中医四诊相关国际标准。主持制定ISO/TR 20498-5: 2019、ISO 23961-1: 2021、ISO 23961-2: 2021等3项国际标准。ISO/TR 20498-5解决了中医舌诊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提升了我国在中医诊断仪器研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ISO 23961-1/2对推动中医药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两项术语国际标准发布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3)开展四诊仪的临床应用。应用四诊仪在多中心采集四诊数据,建立了10万余例中医四诊信息数据库,并应用于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胃炎、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病证诊断及疗效评价。是中医诊断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原创性成果;临床应用广,构建大样本中医四诊信息数据库;主持制定了舌脉诊相关国际标准3项。

中医四诊仪应用于全国10余家医院临床研究,为常见病证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多家企业采标项目发布的国际标准,为规范中医诊断仪器提供技术支撑。发布国际标准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共发表论文102篇,支撑材料中的5篇论文被他人引用共计116次;培养硕士生28名,博士生16名。


项目名称:

慢性溃疡中医外治关键技术创新与规范化应用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完成人:


_

柳国斌


_

樊炜静

杨晓

史宏硕

黄仁燕

胡啸明

王丽翔

李文惠

韩强

闫少庆


项目简介:

中医外治慢性溃疡优势明显,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柳国斌教授带领课题组历经15年的系统研究,研发新药紫朱软膏和9种中医外治技术取得满意成果。针对中医外治含汞化合物的外用制剂可能给人体带来的毒性的问题以及中医外治技术规范缺失导致疗效重复性差、推广难的问题,创造性使用朱砂(含HgS)代替红粉(含HgO)、轻粉(含Hg Cl)等,基本解决汞制剂外用毒性的问题。基于汞制剂的毒性问题开发中药外用药紫朱软膏,在国自然等多项课题支持下课题组完成了紫朱软膏的制备工艺、安全毒理、药代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同时制定9种中医外治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解决中医外治推广难、重复性差的问题。课题组在各级课题的支撑下通过文献荟萃、经验总结和专家论证确定9种中医外治技术标准操作流程,纳入中医病证指南。最终紫朱软膏联合中医规范化外治技术的治疗方案在临床验证中取得良好疗效,形成高质量循证证据。课题组在上海市科委等多项课题的支持下进行了紫朱软膏联合中医规范化外治技术综合方案治疗慢性溃疡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将糖尿病足溃疡临床大截肢率控制在3%以下,静脉溃疡愈合率提高至96%以上。

该项研究累计获得国自然等16项课题支持,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项,制定临床指南1项,紫朱软膏及中医规范化外治技术被写入2021年中医病证结合指南,发表相关论文110篇;出版专著1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本科室在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学术影响力评价周围血管病学排名位列第一,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和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乃至全国40余家单位,已有10万以上慢性溃疡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来源:福建高考早知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