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早知道
当前位置:福建高考早知道>高招新闻 >国内新闻

高考文科630分学霸,手把手教你如何攻克文言文,分数上130+

时间:2018-12-06 12:05:08 来源:高考头条

高考早知道

作者 CC同学

2016年高考分数630,就读山西大学;

闲时赏花,寂寞听风,是一个身处现代的“古代人”,历史专业,却即将与文物为伴的妹子。

对于部分考生来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个无法攻破的难题,句子读起来很拗口,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更别提那些词类活用,或者一词多义什么的,久而久之,部分考生就把这部分放弃了,选择部分能蒙就蒙,译文部分听天由命,殊不知这样一来,放弃了能最快提分,和最好掌握的部分。

要想快速拿分,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清楚什么是文言文,其实文言文说白了就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包含多种文体的同时,还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我们常常提到的音律工整,注重典故等,都是它自身的特点。这样来看的话,除了必掌握的古诗词,以及文章之外,各省市自选的元曲或戏文都属于这一行列,那么仔细算算,这一部分真能随便放弃吗?

文言文无外乎就是注释、译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虚词实词、固定结构、文章主题几方面。看起来是有些麻烦,但若能将这几方面吃透了,一切就都容易多了,下面我将一一陈述。

注释、译文

注释和译文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说,毕竟翻译过程就是围绕字、词、句来进行的,所以只要把字和词解释清楚了,译文也就自然而然地顺下来了。其实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无外乎用的就是录、释、理、添、删、缩这几种手段。

,就是可按原文抄录,比如年份、人名、地名等,或者是那些古今词义相同的,比如“山”、“火”、“人”无需翻译,直接写下来就好。

,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组词,但是对于那些虚词,或者词类活用什么的,翻译时就要注意一些了。

,就是调整、梳理原文译文的词序,虽然我们在翻译时,只需写出直译就可,但句子读起来一定要符合语感。至于原文部分,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我们在翻译这种句子时,就必须先把语序调整好才行。

,就是将原文省略的部分,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变得更加通顺。

,就是有些词语作为语法词,无实义,无需译出直接删减就可,

如:夫、焉、之等。缩,这个不太好理解,是文言文为了增强气势,故用繁笔,翻译时可将其句子收缩,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秦)有席卷天下,包举与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而翻译时就不需要逐一说明,直接点名主旨意即可。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总的概括为那就是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对于高中生来说,把前三部分掌握好就足够了,毕竟数词部分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比较少见,所以出题老师很少会注意这部分。

至于动词,名词和形容词部分,我们考试常见的无外乎以下几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这几点在我们的课本中是很常见的,平时我们只要多读,多看几遍,那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它自身的规律。说白了,用平时的积累去应对考试,足以了。

文言句式&固定结构

句式这块其实没有必要进行大篇幅的阐述,想必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本古汉语大字典,以及文言文翻译参考,书上写的要比我说得细致的多,所以你只需要把书打开,认真理解,那考试就没问题了。

出题老师在出题时本着出于“书本”的原则,首先会找许多通俗易懂的文章,随后会依据文章内容以及学生的掌握要点来选题,所以翻看历年的考题不难发现,考来考去基本上就是那几个,即便有超纲的部分,也是可以结合所学进而推断出来的,所以同学们大可放心。

也许说到这里,很多同学还是不放心,毕竟语文不像数学,做一道题仅需几个公式推断就可以,而与它类似的题则是换汤不换药,所以要想真正掌握一道题,没个十天半月是不行的,既然如此,那大家不妨试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多读多背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放在这里也不为过,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愿意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更何况是愿意大声读书的呢?语文这门课本就是基于语感来开设的,所以读书自然是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书读多了,语感相对提升,这个时候再做题就显得容易多了,不然在没有语感的前提作用下,刷再多的题也是白搭。

自觉练习,整理相关内容

每读一篇文章,我们就要在上面做出适当的标记,哪里是名词作动词,哪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标记清楚,在标记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出错,凭着你现有的理解程度,以及直觉反应标出你所认为的,等整篇文章全部标注完之后,结合标准答案,看看自己标对多少,又标错多少,是对的多还是错的多,错又是因何而错,一点一点去抠,一步一步完成,实事求是,不要觉得自己错的太多就有意隐瞒,自欺欺人,不然这项工作也是白做。

同一篇文章要多刷几次

当你把一篇文章认真研读之后,请不要把它随意抛弃,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看看当初判定错误的地方现在是否真正掌握了,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栽了两次跟头,那说明这个地方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好,需要重新梳理和总结,那如果这篇文章完全没有任何问题,那再读一遍文章,凭借你短时的记忆里,将文章中的句式以及固定结构默写出来,以此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熟能生巧。

其实,这项工作看起来容易,但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人真的是太少,很多人只做了第一步,后面两步就直接无视了,不过这个方法也未必百分百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按照你的方法来,我这个仅供参考。

实词&虚词

实词,顾名思义,就是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如果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常用实词,那就约等于是基本读懂了文言文。其实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很重要的一种语言材料,也是我们在阅读时会遇到的较大障碍,不过好在学习实词的难度与学习虚词比起来,难度要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我们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其实也就是三步论: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面对同一个常用实词,我们可以先参照原文,随后想一想在其它文章中是否见过,如果见过,那就再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和其它文章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我们完全可以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或者又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能省时间,成效也快。

虚词,就是指那些虽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却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它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些虚词在文中有何作用,我就不一一阐述了。虚词涉及到的内容虽多,但却有规律可寻,其实每个虚词的作用无外乎就那几种,考试也只围绕最基本的几项来考,所以大家不要有压力。

文章主题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新课标卷最爱考的一个内容,尤其当文章的题材是人物传记时,那四道考题,有三道就是围绕这部分来进行的,只不过他在出题时,还会给你设下不少障碍,比如结合句式结构,或者词类活用,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

其实做这种题,首先最重要的是读清题干要求,看看他问的是什么,是否定的还是肯定的,主语是谁,然后再从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不然原本能拿分的一道题,因为读题不仔细白白失了分。其次做这种题最怕的就是联想,文中没有提及到的,千万不要按常规来推理,在这个时候文章是一切答案的唯一标准。

其实,和上面的那些比起来,文章主题部分反而是最好拿分的,就拿人物传记来说,这类文章会将每一件事情的经过写的比较详尽,且文章的主题通常放在开头和结尾,所以简单看看句子的大意,文章的主旨也就出来了,紧接着确定选项即可。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能否真正的帮助到你,不过请你记住,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一个分数,而是为了自己的修养,虽说我们现在必须为了分数奋斗着,但请你放平心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不要急功近利,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就看你自己是否愿意下功夫了。